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隨心創意 自然章成——林俊復的山水畫
同大多數畫人走過的路差不多,林俊復的繪畫旅程,也是從學習傳統技法開始的。上世紀80年代初,我就發現他已經獲得了嫻熟駕馭傳統筆墨的本領。他筆下的畫作,無論是花鳥還是山水,畫得栩栩如生,靈氣十足。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壽桃、枇杷、紫藤和牡丹花,某些畫面效果似乎達到可以和老先生的畫作亂真的地步。
潜心翰墨,痴迷丹青,訥於言談,爲人謙和,是林俊復性格中的儒雅。應該説,二三十年來在臨池摸爬滚打中,他對傳統筆墨技巧的掌握是十分得心應手的。但是,他並没有浸淫在前人留下的“符號”裏,充當買櫝還珠的角色,而更爲關注的是“符號”所傳遞的“信息”。中國畫向以精神爲主旨。這精神不是它技術和圖式,而在於水墨方式與社會對話的過程,這始終是一個解讀不同時代精神的現實通道。一切技法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感受和感動,一切技法的靈魂是内心。也許有了這種覺悟,才能從傳統的樊籠裏逃離出來,從而在創作實踐中形成個性的藝術形象。
在林俊復展示出來的一系列近作中,特别是山水畫,明顯地表現出把傳統帶入現實之中的努力:在直面生活、直面對象中把傳統融入自己的創作,融入自身獨特的生活思考和體驗,表現出畫家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綜合把握能力,以及向現實生活靠攏所作的努力。這種努力,在他的山水畫中,我們看不到故弄玄虚的“筆墨遊戲”,也没有被那“野鶴閑雲”、“悲秋獨吟”的荒寂情調所迷惑,從《黄山之晨》到《飛閣丹崖》,從《碧霞朝暉》到《春風又緑江南岸》,即便在《幽谷》和《暮歸》中,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片陽光、朝氣和生機,逥盪着積極的生命意識和擁抱自然、吐納與共的誠意。這既是一種美學追求,也是一種性格、情調的自然流露。
林俊復長年游走在花鳥與山水之間,既領悟了花鳥畫用筆的姿肆放達,又把握了山水畫用筆的内斂意收;自然而然地使他掌握了一套收放自如的招式,這是一種難得的成熟。他善於用靈美奇巧的筆墨塑造心中的山水,皴擦與潑彩相匯合,筆墨與肌理相交融,以水墨顯骨氣,用色彩呈神韵。傳統意藴和古典精神在這種新觀念的重組下獲得再生,散發出一種節奏有致、韵味綿長,既傳統又現代的文化氣息。在解讀林俊復山水畫時,我們不難發現,他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了當代人們的情感世界生活,讓人感覺到他以當代人的眼光來審視自然與人的生存間的文化内涵。
林俊復的山水畫審美特質可以概括爲八個字:色墨協奏、詩情流溢。最能體現這種個性特徵是他2000年獲聯合國世界和平美術大展銅奬的山水畫《宿雲初散青山濕》。該作品所創造的審美境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而是畫家在對自然美的深入感悟中,用傳統的筆墨神韵,組合爲理想化的山水圖景,可謂“心象山水”。作品意境清新、寧静、澄明、和諧,富於文化積澱和書卷氣,令人動情。這種具有高古的内在情韵和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正是現代人由於心態浮躁而追求歸真反璞的心理折射。它唤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泯滅已久的山水境界的回憶,傳統情緒與現代意識的奇妙契合,協奏出如夢如幻的生命樂章。這種“隨心創意,自然章成”的作品,常常成爲畫家所作的“逸品”。
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的投入,只要畫家有一個心境,就可以得到一片星空,就有一份藝術追求的執著。有着沉静心態的林俊復,勤於實踐、敏於思悟,在激情飽滿與理智冷静的交織中品味自然之美,陶醉於想象中的自然,忘情於生命的自由與和諧之中,放棄程式,把筆墨驗证於山水自然之中,充分發揮其表現功能和表現力度。對於一個山水畫家來説,是一個很重要的蒙養過程。
(作者:楊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