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蒼茫温潤山石中——賞讀周鏡華的國畫作品
北方山石多半爲蒼渾雄勁,以致我們對山水畫的認識也以此作爲一個規則去理會。當然自然的造化有其規律性,但這僅是一種規律而已,而畫境却另有心造。今觀周鏡華的山水畫却令人有特别的感覺:蒼茫温潤山石中!這與他自小習畫、練字、嗜讀詩書有關。1979年,他在嶺南工藝美術學校及海珠區書畫藝術學校學習,先後得到中國畫家葉秀炯、何熾佳等老師的悉心指導。周鏡華先生多年來致力於中國畫的學習,同時一直得黎家山水的嫡傳—在上世紀70年代得嶺南畫家黎雄才胞弟黎雄德先生的指導學習中國畫。因此,有黎家山水之韵,從而練就了他的中國畫的基調,蒼潤、温和的畫境。把嶺南山水畫法用於北方的山石,讓南方的温潤和氣的風格妝點北方的山水風景作品,别有一番風味。在《太行山民居》等作品中讓人讀到的北方山水是筆墨蒼潤温和、不失江南的景色,這是周鏡華先生對山水畫的一種態度。
讀中國畫依然離不開所謂的筆墨,筆墨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筆墨是介於圖式與話語之間的藝術生靈,她具有畫中之象,言中之意,是使中國畫不斷得以詮釋的前提。其中的話語元素是我們可以與之對話的可能基調。筆墨是經過提煉之後具有邏輯形式的圖式,有叙述的可能。我們把筆墨作爲一個生命的要旨,也是中國畫所獨有的樣式。在周鏡華的國畫中不難看出其對筆墨的修煉,酣暢淋漓,樹枝多姿,山石皴點有致。
作爲山水畫,各自的風格是自己眼中和心中山水的造化結果,是有别於他人的心靈居所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一種體驗。如何把“師造化”與“得心源”結合起來是每位畫家所要面對的問題,梅清的黄山,與弘仁的黄山、黄賓虹的黄山那是各异的。這種外與内的關係調和,是畫家面對自然山水以繪畫的把握及傳達的方式來表述,也是以顯示各自風貌的基礎。周鏡華作品《英雄出少林》雖是描畫少林古寺,但在周鏡華的筆下,古木蒼潤,充滿生機。
畫家眼中的事物、事情,是不同於常人的。宗炳曾説:“澄懷味象……山水以形媚道。”這是畫家對自然山水的理解方式。中國山水畫是以符號的形式來表述的,“竪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横墨數尺,體百裏之迥”(宗炳語)。對此周鏡華深知其中道理。他曾説:“中國畫要融入傳統,融入中國人心中,這才叫中國畫。”這簡單而深刻的話語,却是畫家們要不斷深入傳統之後抒發自己且竭盡全力方才極盡其能,以致造化之境。
(作者:林書杰 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