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願將新苞出舊林



  彭兆煒,與他相識不覺間已有二十多年了。記得當晚他帶着一些習作來向我請教,其畫作綫條還算入筆,但在我的學生中不算特出。從此,就跟我一起習字、談書、臨習古人的範本,80年代初,我應邀到中央軍委作畫,留下了一些功課給他們自習。幾年後回來,他再帶些習作來給我看。這時,通過刻苦學習,他的書畫已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示範性地給其中的一部分畫作補筆,然後問他爲何有不盡意的原因。他一時答不出,過了幾天後才對我説:“夫子步亦步,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絶塵,回瞠夫,反矣。”他終於看到問題所在了。其實,問題在於:如果對技法瞭解透徹,又很自由地、很熟練地、很自然地靈活運用,就可擺脱亦步亦趨的束縛而達到奔逸絶塵的境界。我從傳統中來,若與我並肩論道,一定要在傳統上下功夫。於是,我將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倪去林的《容滕齋圖》石溪的《蒼山結茅圖》等高清晰的影印本借給他臨摹學習。如是者,一晃又十多年。由於當時整個社會風氣對傳統表現形式處於一種輕視與批判狀態,所以學習傳統的很難得到别人的認可。我問他對此有何看法。他隨口而出:“疏樹寒山淡遠姿,自知不再合時宜,鳥飛魚潜琴寂寂,依舊笋笋作秋思。”又有,當時畫壇上正刮起一陣“與傳統决裂”的颶風,我問他有何感想。他頗有使命感地寫了一首咏舟:“水淺灘深没蒿叢,西風漫之月朦朧,待得他朝潮滿日,孤帆如幟鏡湖中。”他就是一個無論什麽時候和環境,都堅守着自己信念的人。我曾和他開玩筆説:如果一個人一生的追求或因不合時宜,或因途運多舛而成了水月鏡花,又如何呢?他平緩地説:“策杖静山途中,聽禪回僧門下,結茅青卞山柯,垂釣富春江畔,鼓漁父之蘭槳,悟雲林之蕭寂,枕儼少之雲水,看大千之世界,數秋園之紅葉,悠然自得矣。”我笑着説,未全面,淡泊名利和鍥而不捨是做學問最基本的條件,要有廣闊的視野和胸襟才能包容、欣賞、吸收别人的好東西,才不會坐井觀天,拘泥於某家某法。學習傳統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目的,筆墨與審美意識當隨時代而變化。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將前人今人中爲己所用的東西與自己的世界觀熔於一爐,才會有“我”的存在,才無愧於時代賦予的責任,願與兆煒共勉之。

  (作者:吴静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