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6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社論說,台灣是海島經濟,不僅島內自然資源貧乏,而且内部市場狹小,必須靠對外貿易的拓展,方能維持經濟的適度成長,保持國際間的定位。但政黨輪替六年以來,台灣產品國際競爭力卻每下愈況,尤其與大陸對外貿易比較,更是“彼長我消”。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有鑒於此,特在其去年4月兩岸和平之旅後,首先提出國共兩岸經貿論壇,在兩岸政府無法直接坐下來談的情況下,由在野的國民黨與彼岸的共產黨,先行接觸,交流、討論,獲得共識後,再由政府代表接棒協商定案,以謀打破此一困局。
國共兩岸經貿論壇原規劃於去年12月在台北舉行,卻沒想到遭台灣執政當局的嚴重打壓,而移師北京召開。隨同前往參加論壇的台灣重要企業負責人50多位,其企業產值高占GDP的48%;大陸各地台商協會會長、副會長與會的近百人,幾全員到齊。可見台灣企業界與台灣對該論壇之重視,及深切了解兩岸經貿開展對我之重要性。而且,自連戰先生決定率團前往北京主持兩岸經費論壇,島内股市即開始上升。在獲悉論壇結果及大陸釋出15項優惠措施時,台灣股價指數一舉突破好久未見的7000點大關;先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股價指數上升近600點,股票市值增加1.42兆元,顯現島内股市對該論壇結果的肯定。可是台灣領導人的惡言相向與作為,不重視兩岸對外貿易的消長,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怎不令人痛心!
社論回顧,政黨輪替六年以來,兩岸對外貿易消長,差距愈來愈擴大。在政黨輪替前的1999年時,台灣出口1,237億美元,大陸出口也不過是1,949億美元,只較台灣出口高58%;但到2005年大陸出口躍升至7,620億美元,而台灣僅增至1,984億美元,大陸出口擴大至台灣的2.8倍。在這六年間,台灣出口平均每年增加8.2%,較全球總出口每年增加10.7%為低;因此,台灣出口占全球總出口比重,自1999年的2.2%,2005年降為1.9%,顯然代表台灣產品出口競爭力,相對落後於全球平均競爭力。反觀大陸,這六年出口每年成長25.5%,為台灣的三倍,也遠高於全球總出口增加率。以致大陸出口在全球出口市場占有率,自1999年的3.5%,2005年擴大至7.4%,僅次於德國及美國,高居世界第三出口大國;台灣出口卻倒退至第16名。與蔣經國主政時的1987年比較,台灣高居世界第11名出口大國,當時大陸出口僅居第16位,真不可同日而語。
大陸出口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的大幅提升,大陸進口亦同步增加,近六年來平均每年增加25.9%,是全球進口每年增加10.5%的2.5倍。雖至2005年大陸進口僅占全球進口市場的6.2%(亦居全球第三位),但六年來大陸進口增加的金額,高占全球總進口增加金額的10.5%;亦即近六年來全球出口的擴張,大陸進口市場的開放,提供了十分之一以上的貢獻。不僅有助於東協各國與韓國擴大出口,加速經濟成長,早日擺脫亞洲金融風暴的陰霾,亦對工業國家的日本與歐盟各國經濟復甦,提供了助力。雖然近六年來大陸對美國的出超大肆擴張,不過美國對大陸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則自1999年的1.9%,到2005年躍升至4.6%,大陸成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僅低於加拿大、墨西哥與日本,而高於歐洲各國。相對於此,美國對台灣出口,1999年占其總出口的2.8%,高於對大陸出口的比重,2005年卻降為2.4%,幾為美國對大陸出口比重的一半。兩岸在其他國家出口所占比重,變動情況與美國並無不同。
社論說,由於兩岸對外貿易差距愈來愈懸殊,因此,兩岸在國際市場被重視的程度,甚至兩岸在國際間的定位,亦呈現大逆轉。既然陳水扁稱,蘇貞昌日前所說的兩岸經貿論壇北京當局釋出的15項對台經貿措施,只要對台灣有利的項目都可以做,是秉持他的意旨。我們更期望陳水扁認清當前兩岸對外經貿的事實,已影響到台灣與大陸在國際間的相對定位,而認真研究國共兩岸經貿論壇所獲得的結論與胡錦濤的四點建議,對臺灣有利的都可做,當可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扭轉當前劣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