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香港台灣建自由貿易區 勿靠國內輸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8 16:41:14  


張漢林
  中評社香港4月28日電/有國內學者表示,香港經濟不能單純靠國內「輸血」,應盡早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定位。建議香港與台灣先建立自由貿易區,發揮橋樑作用,成為兩岸經貿關係創新的試驗區。 

  香港《大公報》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漢林說,香港傳統的優勢既是歷史的沉澱,也是動態變化的。從長期趨勢來看,有些優勢能保持較長時間,有些優勢則正在下降或消失。就制度優勢而言,香港長期和不可替代的優勢是其高度國際化和自由化,這使得香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是中國國內與世界接軌的最佳通道。 

  就服務業優勢而言,由於國內服務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與香港形成競爭也是遲早之事。就政策優勢而言,短期內還將存在,但長期則不容樂觀。以國內近年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的速度來看,各種政策的過渡期或試行期不會太長。典型的如國內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的進展就非常迅速,而且香港由政策而形成的「壟斷優勢」也在被逐漸蠶食。如海外買家直接向國內採購商品的趨勢,已開始對香港國際採購中心的地位構成挑戰。但香港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自由港,其很多優勢都不可替代。過去國際資本進入國內,香港是一個最佳的橋樑,今後國內企業要走向世界,香港則是一個最好的跳板。香港經濟不能單純靠國內「輸血」,應盡早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定位並及早進行調整。 
 
  他指出,香港目前連續的經濟復甦並未推動香港經濟轉型的加快,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沒有出現,最主要的增長動力仍來自貨物和服務貿易。從香港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來看,製造業不但沒有得到鞏固發展,反而進一步趨向收縮,CEPA的實施對此也無能為力;產業結構並未朝向多元化發展,而是更趨服務化。而且,香港也缺乏發展高科技製造業所必須的核心技術和科研能力,如果僅從就業的角度考慮重振製造業,恐怕會收效甚微。香港服務業的構成佔主體地位的是生產性服務業,如進出口貿易業、運輸及倉庫業、金融及保險業以及商用服務業等,而非消費性服務業。但製造業才是這些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在本地製造業難有起色的情況下,加強與國內經濟的融合,強化分工與合作,把服務業腹地伸展到國內,才是香港的現實選擇。 

  張漢林認為,面對現實,香港應積極參與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議。最可行的方案是首先與國內建立自由貿易區,進而參與國內的區域一體化戰略。尤其是香港應該在建立中華自由貿易區過程中發揮作用,在兩岸統一上作出自己的貢獻。由於與台灣之間分歧較小,而且在以往的經濟貿易合作中保持着良好的經濟貿易關係,同時香港與台灣都是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小型經濟體,經濟發展程度接近,地理位置也較為接近,港台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較大。因此,香港與台灣先建立自由貿易區完全存在可能,另外,香港還可以發揮橋樑作用,逐漸成為兩岸經貿糾紛協商的重要渠道、兩岸經貿關係創新的試驗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