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海外收購第四浪將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30 06:22:27  


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称,中國現在正處於從2001年年底入世後開始的第四次幷購熱潮的頂點
  中評社香港4月30日電/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第四次浪潮的高峰期即將到來?至少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高級副總裁麥維德說他已經看到了這種迹象。經濟觀察報文章如是說。

  在去年中國企業赴海外幷購,有成功(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有失敗(中海油收購尤尼克)的經驗與教訓之後,中國政府目前計劃取消全國境外投資用匯的規模限制,以滿足企業購匯進行境外投資的需要。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東榮透露,“國家外匯管理局將允許企業在設立境外企業或正式進行境外收購前,對前期資金如開辦費、律師費、保證金等進行購匯及匯出。”

  這意味著計劃到海外投資的企業不會爲融資問題而苦惱。文章稱,從商務部、財政部獲悉,加快對外投資相關的配套政策也將陸續推出。

  “寬出”新政

  “除了4月14日公佈的放寬和簡化國內機構和公衆購匯、投資的限制的六項政策外,其他措施還在研究中。”李東榮表示,外匯管理局正在修訂《境外投資外匯管理規定》,等修訂工作完成後將重新頒佈。該規定將把近幾年各種試點經驗以規範性文件的方式確定下來。

  此外,外匯局還將在允許跨國公司外匯資金內部運作的基礎上,研究進一步放寬條件,减少限制,允許跨國公司集合境內外的外匯資金進行外匯資金池運作,幷允許其將外匯資金向境外子公司進行放款,支持境外企業的發展。

  “現在可以不用擔心用匯審批煩瑣了。”準備到國外進行礦産資源合作的羅先生說。一直以來,高額的政務成本,和額度限制往往使中國本土企業錯過了稍縱即逝的幷購時機。

  財政部企業司副司長周來振也表示,財政部將從財政稅收政策方面引導企業跨國投資。據財政部人士透露,中國正加緊爲2007年1月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接軌做準備。這樣,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也有了“更多國際語言”。

  而外交部也開始在國家政治關係里調和更多的“經濟味”。外交部經合辦主任戚振宏說,除了利用合作機制、磋商機制爲企業“走出去”搭台鋪路,還將推動有關國家盡快落實《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减少投資壁壘。

  商務部近日公佈了《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准工作細則》規範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境外投資管理的行爲,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進程。幷利用外貿發展基金、對外合作基金爲企業“走出去”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

  鼓勵“走出去”的政策節奏顯然加快了。

  第四次浪潮

  麥維德說,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最近完成了一份分析中國企業對外幷購的報告。報告認爲,最近兩年內,中國公司在世界幷購舞台上异軍突起。

  其中兩宗技術類幷購案最引人注目:一則是TCL和法國湯姆遜聯手組建製造和銷售電視機的合資企業,另一則是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而海爾美泰可克以及中海油對尤尼科的收購雖然未獲成功,但也提昇了中國在全球交易市場中的形象。
“事實上,近來的交易活動預示著第四次浪潮一個高峰的來臨,” 麥維德爲此興奮不已,因爲這意味著他的生意將跟隨中國企業海外的脚步而紅火起來。

  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所說的四個浪潮起于1986年,中國企業走過了本地擴張——本地投資——海外投資——海外擴張四次幷購熱潮。而現在正處於從2001年年底中國入世後開始的第四次幷購熱潮的頂點。

  文章稱,在研究宏觀經濟的學者看來,推動“走出去”的政策如此頻繁有更多的宏觀意味。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跨國投資的王曉紅博士說,“雙順差和貿易摩擦的高發使‘走出去’顯得更加緊迫。” 其實,李東榮也暗示了這種“無奈”:“走出去”是新時期下保持宏觀經濟持續高增長的選擇。

  資本輸出是外匯管理局(簡稱外管局)减壓的通道。兩年多來,外管局已陸續出台鼓勵資本流出的辦法,在專家看來,這是希望緩沖“熱錢”流入的壓力,把過高的外匯儲備對外釋放;而商務部則希望藉此减少貿易摩擦,改善對外經貿結構。發改委官員前不久曾表示,“走出去可能是解决産能過剩的一個途徑。”

  在這樣的宏觀意味下,“走出去”獲得了難得的機遇。而這種機遇也恰好與一些大企業發展到新階段的需求吻合。

  聯想集團公司副總裁劉曉林說,聯想在中國市場份額達到一定程度,很難進一步擴大了,我們遇到了“天花板”,走出去是企業生存的需要,固守中國市場也許死路一條,這一步是我們必須走的。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告訴記者,中國一些大企業的確到了尋求海外投資的階段。目前主要有三類企業熱望“走出去”,資源類企業、需要開拓全球市場的企業、需要借外國技術品牌提昇競爭力的企業。

  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最新統計證實:截至2005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已經超過500億美元,境外中資企業超過1萬家。
  文章分析道,不過,有些業界人士認爲,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其實幷不像表面這麽風風火火。儘管近期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動作頻繁,但和其他國家相比,還遠不成氣候。中海油的退出,國儲銅被狙擊,這些案例也在警示中國企業到國際市場上掙錢,有機會也有陷阱。目前,國外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例是3∶1,而中國則是11∶1。

  “對急于在國際市場上打拼出名堂的中國企業來說,如果還是以傳統管理方式,和國外巨頭們一决高下,幷購不會成功。”劉曉林說,沒有和國際企業共事的共同語言,沒有想清楚你要什麽,沒有仔細的分析評估,那麽接受的不是餡餅,是地雷,是爛攤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