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製造”早已風靡全球,何以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各大商場內却見不到中國商品的踪影? |
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評論員 商弈)今年是中俄友好“國家年”計劃中的2006中國“俄羅斯年” 。四月間,筆者借俄羅斯全境對中國遊客開放幷實行免簽旅遊規定的便利, 專程前往莫斯科---聖彼得堡旅遊。說起來,可能大多數中國人(尤其是40歲以上),對於俄羅斯這個鄰國都有一種既親切又陌生的複雜感情。特別是自前蘇聯解體後,經過十幾年風風雨雨的市場化改革,如今的俄羅斯人民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國民經濟是否已從九十年代末期經濟危機泥淖中邁出? 這些都是筆者在赴俄觀光時所關心的。
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筆者都專門抽空到當地的商場察看,感覺商品還是相當豐富,而且商店內購物的人群也很多,顯示一派購銷兩旺的情景。經與導遊及當地中國留學生交流、了解,大家都認爲自普京總統上台以來,俄羅斯面貌有了較大變化,經濟也明顯好轉。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際油價的高漲,以能源出口爲主的俄羅斯經濟更是大爲沾光;2005年俄羅斯提前償還了佔其外債三分之一强的巴黎俱樂部債務,幷全部還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借貸。俄羅斯中央銀行的黃金外匯儲備額到2006年1月1日已達到1822億美元。而反映在民生上,除了商場中的見聞,還有就是莫斯科滿大街的各色外國進口轎車與消費品廣告牌。
然而筆者在觀訪中也有一絲困惑:中俄毗鄰且“中國製造”早已風靡全球,何以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各大商場內却見不到中國商品的踪影? 就連莫斯科滿大街的萬國商品廣告中除了聯想公司的LENOVO外,再也不見其它中國産品的廣告。這是爲什麽?
在此次俄羅斯之旅的行前,筆者曾專門找了一些有關中俄經貿方面的資料查看。資料顯示,2005年中俄貿易額達29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高出全國外貿增幅14個百分點。其中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總額爲158.9億美元,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總額爲132.1億美元。目前中國是俄羅斯第四大貿易夥伴,俄羅斯則爲中國的第八大貿易夥伴。如果單從增長速度看,中俄之間的貿易情况還是差强人意的。然而,考慮到中、俄兩國一個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一個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大國,這不到300億美元的貿易額實在很難匹配,比起2005年中國對日本的貿易進出口金額達到1880億美元的數字,更是不值一提。
同時,將這不到300億美元的中俄貿易額再仔細分解,就會發現,2005年,俄羅斯對華石油出口量增長與2004年持平,均爲13.2%,但出口額却增長60%。在成品油出口中這一趨勢更爲明顯。與2004年相比,俄對華的成品油出口總量减少了4%,而出口額却增加了36.6%。顯而易見,俄對華貿易額的增長很大部分是靠油價提昇實現的。而且,在2005年的兩國貿易中俄羅斯保持了26.8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是個很罕見的情况(2005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爲1000余億美元)。
爲什麽舉世公認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叩不開俄羅斯的大門?這是筆者在俄羅斯之旅的途中一再思考的問題。據筆者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條:
其一是被九十年代以來的以“倒爺”爲代表的地下經濟敗壞了中國貨的名聲。那些以假冒名牌爲主的水貨雖然以價廉爲主打,可以短期沖入幷佔領俄羅斯消費市場,但長期來看,則對中國貨産生了極其不良的滯後效應。以至現在俄羅斯人提起中國貨就成爲低價劣質商品的代名詞。
其二是缺乏規範、主流的商業渠道。因爲所謂“灰色通關”的因素,很多中國商品由於成本原因無法通過正常管道進入俄羅斯,而是採用遊擊隊方式化整爲零地進入。這就導致了貨品良莠不齊及無法進行規範化、品牌化的商業宣傳。
其三是沒有長期化、正規化的商業計劃與售後服務。據了解,也曾有中國知名企業携其産品進入莫斯科等地的大商場,但由於缺乏長期戰略及有效商業宣傳手段,在中國貨的負面口碑效應下無法扭轉局面而被迫撤出。
平心而論,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包括各類家電與輕紡産品以及機械、電子産品等)進入不了俄羅斯市場,不僅是中國外貿的損失,更是俄羅斯消費者的不幸(這類産品大多爲俄羅斯自己産能不足需要進口的),因爲這意味著他們要花更多的錢才能享受到品質相差幷不懸殊的同類服務。
與目前中俄兩國成熟、穩定的政治關係相比,中俄經貿合作水平與兩個大國的地位及經濟實力很不相稱,也不符合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要求。雖然中俄雙邊貿易額已從90年代的兩位數躍昇至今天的近300億美元,但離實現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到2010年將雙邊貿易額提高至600億~800億美元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因此,擴展兩國經貿關係的空間還很大。這方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讓“中國製造”能够真正以自己價廉物美的本來面目從正門走進俄羅斯消費市場,這意味著過去以“遊擊隊”方式爲主的中俄雙邊貿易關係今後要逐步過渡到“正規軍”的方式;而這不僅需要兩國企業和民間商人的合力交流,更需要兩國政府在制度安排上的引導與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