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0日電/破除行政壟斷是中國經濟市場化過程中永恒的主題。國家統計局四月底的一份行業收入的報告,給聲討壟斷行業提供了新的炮彈。
每日經濟新聞文章評論道,這份報告最撩撥社會敏感神經的非“壟斷行業收入遠超平均水平”莫屬。
據江西省發佈的數據,2005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第一位的是金融業,達到21333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位居其後。江西統計局指出,“這些壟斷性行業在崗職工的工資水平始終位於前列,遠遠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而江蘇省的排名與此大同小异。雖然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有幸躋身其間,但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壟斷行業與政府部門的身影。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各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拉大逐漸成爲世界慣例”。在美國,一個普通大學教授的工資早就難望大投行經理的項背,民衆對美孚石油和花旗總裁的高收入頻有怨言,却幷未醞釀成爲聲討社會不公的大風暴。其原因就在於,在市場經濟的國家,人們認可從事後者的工作可以促進社會經濟效率的提昇。大概沒有人會對一個IT工程師的收入比農民、普通公務員高十倍而驚异,因爲後者對於社會的貢獻以及爲此所付出的成本,通常也在十倍以上。
一個人的收入應有效衡量其爲公司、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兩者有對應關係,當社會薪酬體系能够增進社會整體經濟效率,多數人會表示認可。
但行政壟斷行業的高薪却完全逆向而行,體現了一種惡劣的權貴資本意識,也就是說,個人的收入與爲社會和企業所作的貢獻不構成任何對應關係,祗要進入由行政保護所構築成的壟斷體系,就成爲既得利益的一份子,也就意味著擁有了一張高等身份證明,可以憑此獲得高收入、高福利等一系列“紅利”。
這一新的等級樊籬如不破除,將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發展。
行政壟斷高收入體系既不能鼓勵競爭,反而會加强以權貴爲依歸的經濟實體;這樣的收入體系也無法促進社會的經濟效率,因爲缺乏競爭的市場絕不會形成真正的市場。如果我們對國內的多數金融機構與電網、電力公司等資源性壟斷企業有所了解,會驚异于其市場化進程之慢和壟斷興趣之大。其原因無非在於,市場化將用資源與人員的流動打破高貴的“種姓”,而壟斷則會使種姓制度傳之于久遠,貽害于後人。
收入高低是壟斷企業社會紅利的外在表現,具有溢出效應,當民衆看到壟斷企業的高收入,會得到有關競爭和擇業的暗示,於是社會資源將流向較無效率的企業。
當美國國會爲了石油公司的高收入舉行聽證,當西方媒體聲討石油公司的壟斷時,當微軟面臨著拆分的危機時,他們是在向自然競爭形成的壟斷宣戰,也是在維護市場自由競爭的傳統,那是市場經濟的命脉。
而我們在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面臨著更惡劣的壟斷,不得不面對經濟領域的權貴們,也不得不暫時接受這些權貴因襲舊有的路徑,幷將這一路徑與市場化的利益分配體系嫁接在一起形成的惡果。
文章稱,可嘆的是,一些人不是謀求打破壟斷,而是謀求賦予政府無限的稅收權力以便進行貧富調節,殊不知,壟斷企業正是政府强權下的産物,其效率也是公共服務效率的體現,而向政府無條件讓度稅收權,從歷史上看,正是强權更强市場更弱的關鍵因素之一。
將行政壟斷企業的數量减至最少,才能提高社會經濟效率。如果高收入由競爭所致,則是社會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