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不應等於人人有房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5 06:45:04  


  中評社香港5月15日電/有學者戲言:中國的房地産市場化已然“全世界領先”,因爲“居者有其産”儼然成爲住房政策趨向。可是,直到去年,美國擁有獨立住宅的家庭才佔總家庭的62.5%,至今仍有17%的人住在廉租房里;而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擁有獨立住宅的家庭也祗佔一半。 

  羊城晚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 “居者有其屋”是人人有屋住,“居者有其産”是家家有房産,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目標;發達國家百多年來的經驗表明,“有其屋”是必由之路,“有其産”則此路不通。住房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買不起房子的人也得保障他們有房子住,杜甫所憧憬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是當今文明社會起碼的目標,住房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下政府必須提供的公共産品。 

  依靠市場配置住房資源,幷不意味著人人都祗能以自己的收入買房子,也不等於說人人都祗能靠市場化競爭、自主分散决策來獲取住房。住房是價格昂貴的消費品,即便是工薪階層,雖有可能積攢起買房的錢,但可能不够,或者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在市場經濟下,政府需要通過住房保障制度,幫助那些單純依靠市場解决住房有困難的群體。中國的住房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住房公積金制度、經濟適用房的半市場化保障制度、廉租房的非市場化保障制度。 

  文章表示, 政府的公共政策應該提供住房消費的階梯:從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到二手房,最後才是新房;社會成員根據自己的收入狀况確定起點、逐級攀爬,而不是一步到位。我們幷不缺乏這樣的公共政策,中央政府也反復强調“重點發展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但由於一些地方政府追逐土地增值收益,不僅沒有全面落實廉租房建設,而且在租賃市場徵收過多稅費,讓很多消費者感到租不如買,被迫擠向購買市場。“合作建房”等更“前衛”的提議,也因此遇到無形的阻力。 

  文章認爲, 當“居者有其産”成爲隱性而實際的住房政策,地價房價的輪番上漲、泡沫膨脹直至破滅幾乎就無可避免。如果不對現行財稅體製作出變革,重新調整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事權,從制度上抑制地方政府盲目追逐土地增值收益的沖動;那麽充滿缺陷的房地産市場對宏觀調控還會産生“免疫”,調控最終流于“空調”。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