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9日電/信息技術使今天的世界變成“地球村”。新華網文章稱,中國正努力將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後一公里”鋪進偏遠的鄉村,以使中國小村莊盡快成爲“地球村”中的一員。
江西省玉山縣四股橋鄉四股橋村水稻種植大戶楊玉梁與近百村民17日上午來到鄉里的信息服務站。通過網絡視頻技術,他向遠在幾百公裡外的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水稻專家張祥喜,就水稻大米香味遺傳育種關鍵技術發問求教。不過,楊玉梁不知道當天是第38個世界電信日、首個世界信息社會日。
文章指出,中國農村被稱爲信息化建設艱難的“最後一公里”。由於地廣、人多、經濟發展不平衡、消費力低,信息高速公路常在這“最後一公里”處斷開。中國農村的電話普及率僅爲15%,網民普及率祗有2.6%,農民很少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利。
但是,中國農民也日益表現出對信息的需求。去年底中國每百戶農民家庭擁有手機達到40部,比5年前增長近10倍。
文章表示,中國政府年初頒佈的今後五年即中國第十一個五年發展規劃,要求在建設新農村中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强化面向農村的信息服務、重點抓好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
信息産業部副部長苟仲文稱,中國正在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爭今年底使98.6%的行政村通電話,五年內使東中部地區行政村“村村能上網”、西部“鄉鄉能上網”,幫助農村鋪好信息高速公路。
圍繞“最後一公里”的末端建設,信息産業部上月表示,考慮中國農民經濟承受能力較低,他們將引導企業開發出30美元的手機和100美元的電腦,另外還將對農民打電話、上網給予優惠資費政策。
文章稱,正在網上查詢種植信息的楊玉梁說:“沒有信息,我們不知種什麽,也不知怎麽種,更不知道往哪里賣。”按照農村信息化規劃,中國將大力開發農業信息資源,形成貼近農民需要的農副産品和生産資料市場信息、養種業科技信息以及政策法規、氣象服務、勞務需求等信息。這些信息將通過公共通信網絡、信息終端發佈到農民手中。今年以來,中國各地在推開新農村建設時一邊改善農村交通、住房等硬環境,一邊以信息化建設作爲新農村軟環境建設的突破口,縮小城鄉“信息鴻溝”,有條件的農村建立了農村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
江西今年已在80多個鄉、村設立了信息服務站,每個服務站有固定的場所、一台以上可以接入互聯網的電腦及打印機,服務站可以上傳和下載信息,幷配有一個以上信息經紀人,不會上網的農民可以通過經紀人從農村綜合信息網上獲取或發佈信息。
文章稱,據統計,中國現有涉農網站6389個,發佈了大量蔬菜、瓜果、畜禽等供求信息和其它經濟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