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中國:高經濟增長與低幸福指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4 05:59:18  


  中評社香港5月24日電/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矛盾的中國。一方面,中國的GDP增長速度爲全球之冠,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以兩位數增長,百姓的人均收入也已經越過了1000美元大關;但另一方面,百姓的幸福幷沒有和GDP的增長速度同步上昇。相對於私人産品的豐富乃至過剩,公共産品的短缺已成爲當前大衆不幸福的根源。溫家寶總理坦承,他遺憾的是沒有解决好百姓極爲關注的住房等問題。廣州日報發表文章指出,顯然,大衆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找不到工作這些問題都已成爲中國顯性的公共問題,幷構成百姓痛苦的關鍵。 

  文章稱, 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後,人民對公共服務包括公共醫療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環境、安全等方面需求會越來越迫切,反應也會越來越敏感。遺憾的是,在過去25年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改革的取向更多重視發展私人部門以提高市場的效率,但對於自身的改革却做得不够,尤其是對於全社會需求越來越迫切的公共産品的重視不够、供應不足。 

  以住房爲例,本來,住房市場化的目的應該是通過市場化更好地解决一部分民衆的住房需求問題,與此同時,其他人群的需求也應該在公共方案中一幷予以考慮。然而,一旦城市化過程中的所謂房地産市場化改革演化成了權力與資本結盟的瓜分公共土地資産的工具,房地産業實際上就成爲了一架巨大的不斷製造貧富差距,不斷製造開發商的賭徒心理與平常百姓的絕望心理的可怕機器。 

  本來,中國的住房貨幣化就是要改變住房的分配方式,但不應該全盤否定住房福利,因爲福利分房作爲一種帶有社會保障性質的制度,是市場經濟各國普遍實行的一項社會福利制度。遺憾的是,在實行貨幣化分配過程中,政府迫不及待地將福利分房者們趕到了市場上去,同時疏于對低收入大衆群體的住房保障,政府所採取的實物配租、租賃住房補貼、經濟適用房等公共住房保障方面的政策祗是杯水車薪。 

  說到底,市場的轉型是迅速的,政府的轉型是緩慢的。通過市場化掏老百姓的口袋來拉動經濟增長是積極的,通過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産品的供應來保障民生是被動的和消極的。這使得中國的發展變成了溫家寶總理講到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跛足的發展。如果政府不能從“經濟增長型”轉向“公共服務型”,如果經濟增長永遠是政府第一位的關注對象,民生的考慮却被忽視,中國的住房制度改革就會越來越變形,越來越遠離公衆,成爲公衆痛苦的一大傷口。 

  文章認爲,在一個健康的社會里,社會公正與經濟效率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從長遠看沒有高效率經濟發展不可能實現社會公正,但是沒有社會公正,經濟效率也不可能長久維持,經濟增長甚至會在社會危機爆發的火山口上一朝斷送。 

  現在,各地都在倡導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幷出台了種種舉措。但從結果來看,收效甚微,基本上祗停留在辦事效率方面的改進等細小的方面。既然教育、衛生、就業、住房早就成了大家公認的百姓最憂心的問題,那麽作爲民衆利益代表及公僕的各級政府,就不妨從政治文明以及和諧社會的高度重新認識這些問題,幷重新出發!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