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4日電/中哈石油管道又吸引了關注中亞能源的各方注意力。5月17日俄羅斯《紅星報》刊文指出,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將在5月通過阿塔蘇-阿拉山口石油管道進入中國新疆,該文幷認爲美國一直在阻撓這條石油管綫。
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稱,實際上,中哈石油管道在1997年就已經開始提出,但由於管道工程成本問題而一度擱置。2004年5月,中哈雙方簽署協議,表示將盡快建成中哈石油管道,幷落實相關油田開發項目。這條管道西起裡海北岸的阿特勞,途經肯基亞克和哈中部的阿特蘇,然後到達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長3000公里,耗資8億美元。這條管道于2005年年底完工,其建成也是中國尋求能源來源多元化的一個努力。
作爲西方人眼中的“第二個中東”,裡海的石油儲量甚豐。據目前的探測表明,其儲量約在1100億桶到2400億桶之間,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8%。能源戰略分析人士甚至指出,“誰掌握了裡海戰略資源的控制權,誰就能主宰21世紀的國際能源市場。”
在中國之前,美國已經率先在裡海的能源爭奪中佔據了上風。去年5月25日,歷經3年施工,耗資36億美元的“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石油管道(“巴杰綫”)正式開通。裡海的高質量輕油開始經高加索流向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幷最終流向西方。
文章認爲,這條石油綫路的政治意涵遠遠大於經濟意義。從輸送石油角度而言,石油專家們都知道,運送裡海石油最節省成本的路徑是往南經伊朗或往北經俄羅斯,而且僅就巴庫所在的阿塞拜疆而言,其一國的石油産量也不值得美國大興土木。但從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角度來講,這條橫貫裡海和地中海的石油管道實際上已經自立成國,在主權國家之間獨立穿行,除了石油之外,還運載著美國的權力觸角。曾爲哈利伯頓石油公司老總的美國副總統切尼對“巴杰綫”的“戰略重要性”贊不絕口。很顯然,其目標針對的是國力江河日下的俄羅斯。高加索、裡海和中亞,冷戰之後兩國的明爭暗斗幾乎全部發生在俄羅斯的南邊。
而今年5月份,曾經的石油大亨切尼來到了哈薩克斯坦。在他肆無忌憚地抨擊俄羅斯民主狀况,別有用心地贊揚阿斯塔納方面的人權進步的背後,窺視的是裡海的石油。實際上,在“巴杰綫”甫成之時,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就曾宣佈,哈薩克斯坦原油在2010年前也將由“巴杰綫”負責輸送,甚至提出將裡海石油聖地阿克套加入“巴杰綫”。顯然,加上切尼的民主壓力之下,裡海的石油在東西兩端如何分配,確實成了一大問題。
文章表示,切尼的哈薩克之行某種意義上完成了三個動作:一是通過給俄羅斯壓力,幷交好哈薩克斯坦,在美俄角逐中試圖再佔先機,以配合範圍遍及東歐、裡海沿岸乃至中亞的顔色革命;二是將裡海石油灌輸到“巴杰綫”;三則是試圖遏制中哈的能源合作。因此,雖然5月份開始中哈石油管道開始正式輸油(哈方承諾的最初運力爲每年1000萬噸),但究竟此項目能否長久與穩定,還待觀察。况且,也不排除美方對哈薩克威逼利誘,或者干脆採取高價來競價裡海石油。
文章指出,由此看來,在管道開通之後,下一步需要考慮的是油源的問題,管道的建成幷不保證石油就自動輸入,它祗是讓中國離裡海的石油更近了。油源的問題根本上在於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形勢。就目前而言,中國或許應考慮進一步加强與俄羅斯方面在中亞問題上的合作態度,在中亞的能源角力中適當有所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