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港經濟增長高峰期 最是居安思危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4 10:17:09  


  中評社香港5月24日電/政府昨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本地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8.2%,不僅較預期強勁,而且在各領域均表現出均衡、全面增長勢頭。

  香港文匯報今日社評說,本港經濟發展在現有條件下進入回歸以來的高峰狀態,確實令人鼓舞。不過,還須清醒看到,外圍因素仍然是推動本港經濟強勁增長的主要因素,香港內部的經濟結構性問題,並沒有因為經濟的強勁增長而得到根本性改變,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出現,就業兩極化矛盾日益凸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切不可以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可以自然解決香港深層次的經濟矛盾,而應居安思危,利用經濟暢旺的有利條件,推動經濟轉型,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社評指出,與前幾個季度不同,一季度本港經濟增長不僅表現在8.2%的量上,而且有了質的增長。過往,香港經濟增長主要得力於商品轉口帶動,但一季度除商品出口按年實質增長14.4%外,本港的私人消費開支升幅亦擴大,錄得4.5%的增長。尤其值得留意的是,一季度整體投資開支保持強勁增勢,上升8.5%,其中機器及設備投資開支更增長23.3%。本港近年來投資不足的問題出現明顯的改觀,說明企業盈利上升,對前景樂觀,業務擴張迅速。政府應該重視這一可喜的苗頭,深入了解實際情況,以便制訂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進一步推動投資增長。 

  經濟增長當然是好事,但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產生盲目樂觀情緒。不久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與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有關“邊緣化”憂慮的言論,在香港社會引起熱烈討論,由此產生一股“尋找出路”的憂患意識。這本是香港經濟向上提升的一種動力。需要留意的是,隨著經濟增長一再超出預料,香港社會的憂患意識不應因此減弱;政府高官也不要將其當成“積極不干預”政策的成果與證明。如果香港社會因為現在的經濟增長而在推動經濟轉型方面不思進取,放任自流,失去機遇,這絕非香港之福。 

  社評指出,事實上,本港經濟表現雖然強勁,但長期以來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卻依然如故:四大支柱產業中,除金融業由於內地尚未完全開放的原因,仍然保持較大優勢外,物流、商貿、旅遊等其它的幾大支柱早已面臨來自內地的強有力競爭,處於“不進則退”甚至優勢不復存在狀態。儘管政府經濟顧問郭國全說本港經濟抵禦外來不明朗因素的能力加強,但本港經濟缺乏內部動力、過於依賴外部因素的格局並沒有根本改變,一旦外圍有風吹草動,香港的經濟就會受到拖累。對此,不可掉以輕心。 

  明天更好基金會昨天發表研究報告稱,本港競爭力不僅連續5年領先上海,而且“差距有擴大的趨勢”。社評認為,這種調查只能作為參考,不足以過分倚重。因為其在許多方面並未反映滬港之間的真實情況。最為明顯的是,上海是長三角當仁不讓的龍頭乃至全國當之無愧的經濟中心,在內地的經濟輻射能力絕非香港可比。反觀香港,融入珠三角依然障礙重重,舉步維艱。有關“邊緣化”的危機也正是由此而來。香港實在沒有理由因為所謂競爭力領先上海而沾沾自喜。 

  社評認為,特區政府應該抓住經濟持續上升的大好時機,大力推動有利於融合內地大市場、帶動香港經濟長遠發展的基建項目,特別是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等跨境基建的建設,以打通香港與內地合作的瓶頸,為經濟長遠發展“修橋鋪路”;並推動經濟轉型,解決低技術人口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