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講師張智新博士在即將出版的《中國評論》6月號撰文認為,在影響日本對華政策的諸多因素中,意識形態是一個很重要卻又時常被忽視的方面。
文章認爲,日本對華政策的第一個意識形態影響因素是其日漸抬頭的狹隘民族主義。其主要內容就是極力宣揚大和民族的優越性,蔑視甚或仇視亞洲其他民族;片面強調日本利益至上,不遺餘力地推動日本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軍事大國轉變。
影響日本對華政策的第二個意識形態因素是其所謂的「神道國家意識」。這一神道教的特徵是具有種族優越的排他性,有一種攻擊性的擴張力。
影響日本對華政策的第三個意識形態因素就是其所謂的西方式自由民主理論。在國內經濟持續低迷、歷史問題長期困擾的背景下,日本政界開始步當年美國的後塵,祭起西方式自由民主的大旗,企圖以民主牌、人權牌來對抗並打壓日漸崛起的中國。
文章指出,三者交錯影響日本對華政策的突出表現就是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這些意識形態因素與國家利益互為表裡,是日本政壇右翼化、保守化和對華政策強硬化的思想根源。
三種意識形態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日本右翼勢力日趨膨脹,反華厭華情緒不斷滋長蔓延。
三種意識形態的共同作用不僅造成日本對華政策決策層的「右轉」,也導致兩國民間互信度的下降;而日本民間厭華、反華情緒的蔓延,對於中國民間反日民族主義情緒的上升也有著促升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