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圍繞在民營東星航空身上的非議就一直沒有停歇過。以至於面對逼問,東星總裁蘭世立放下了狠話:“我們30-50年內不退出航空界,也就是說,我這輩子很難退出了”。
中華工商時報發表文章說,也許人們習慣了先前起飛的幾家民營航空公司的低調和發展緩慢,也習慣了聽到它們很難盈利的新聞,甚至嘲笑那些祗有一兩架飛機的企業怎麽能叫航空公司,所以,當高調的蘭世立高調地宣佈東星的遠景時,“懷疑”成了對這家民營航空公司的主旋律。
說實話,當初蘭世立一下子拋出了120億人民幣的協議,租賃和購買20架空客飛機時,我也是將信將疑。因爲這顛覆了人們對中國民營航空公司“小本經營”的印象。許多人都認爲投資航空的民營企業無非是想把企業做起來再轉手賣出去,而東星的出現,則讓人們隱約看見了一個中型的區域性航空公司的雛形:擁有以華中重要城市武漢爲中心的主幹航綫、擁有合適的機隊規模、擁有與跨國巨頭在租賃、購買、維修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蘭世立告訴我:“民航官方方面很支持我,希望我們民營航空進入航空業的主流”。
蘭世立的確很高調。以至於關於企業一些資金和盈利甚至是利潤的詳細數字,他都毫不保留地一一透露。我親眼看到他和一位記者關於數字問題你來我往很多回合,在一家跨國企業中,這種關於數字的問題肯定拒絕回答的。“他有點缺乏經驗啊”,一位跨國公司的人替他擔憂。蘭世立却有自己的盤算:“有人說我是‘忽悠’,但我要說,如果能忽悠成一個成功的企業,也是一種本領”。
文章稱,於是,高調的蘭世立率領下的高調的東星航空很自然被當成了“另類”。於是,不但輿論非議多,甚至在首航時分遭到了武漢當地的航空企業和旅行社聯手“封殺”,其中不乏一些國有巨頭。顯然,民營航空無論如何作爲都被當成了另類:小本經營的被人瞧不起,認爲沒前途;像東星這樣有雄心壯志的,却又被制約,遭到打壓。這讓人難免會對民營航空面對的市場環境生疑:是不是有人不希望民營航空真正展翅高飛呢?决心開放天空的民航總局顯然真心希望民營航空有所作爲,不然也不會把效益如此好的主幹航綫交給東星。顯然,是那些長期“穩坐釣魚台”,享受著不充分競爭的大公司坐不住了,於是想給東星來個“下馬威”,而這顯然不是一種對待競爭的開放和健康的心態。
國內航空企業目前面臨著很大考驗,航綫競爭、客源爭奪、燃油漲價,所以三大國有航空集團兩家報虧。在這種態勢下,民營航空的確可能也可以成爲攪動市場的“鮎魚”。空客中國副總裁陳菊明說,中國的航空市場具有包容性,整體上有很大發展空間,要以積極性和建設性的眼光看待民營航空,他說:“他們的成功也是中國航空市場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