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是金融改革的成功關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8 07:37:25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在國內銀行業紛紛謀求A股上市的今天,投資者所面對的機會更多還是挑戰更多?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文章說,一段時間以來,市場對銀行股似乎持歡迎態度。這從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前一階段的股價表現可見一斑。然而,隨著H股市場和A股市場銀行股的節節攀昇,投資者開始變得謹慎起來。

  按照已經公開的計劃,銀行業將從A股市場募集的資金量非常驚人。這不由得讓人想起1998年開始的“國企三年脫困”——近千家國企通過上市融資總額4000億元以上,結果國企之弊未除,却又留下了難以化解的金融風險。這一輪銀行上市是否會重蹈歷史覆轍?股市是否又從當年的支持國企脫困演變成爲爲金融改革“做貢獻”?

  文章認爲,把國有商業銀行打造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是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這是一場輸不起的“背水之戰”。利益的天平也似乎一直在向銀行業傾斜。比如,長期執行低利率政策被專家指爲是在變相把普通民衆的財富輸送給銀行業。有分析人士指出,“貸款利率管住下限,存款利率管住下限”的做法,是央行利用金融管制的方式讓社會金融資源向商業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轉移,或者說,這是以政策的方式向四大行注資。4月28日,央行“保持存款利率不變,上調貸款基准利率”的加息方案則直接導致銀行利差擴大,據業內人士估算,上市銀行2006年淨利潤增幅將達到10%-30%左右。

  一個顯而易見的困惑是,當這些銀行都成功上市,解决了不良貸款和資本充足率問題之後,在金融業全面開放的背景下,政府還會繼續給他們“吃小灶”嗎?

  其次,銀行業在當前經濟高增長、投資增長率居高的情况下所獲得的高額回報,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在沒有經過經濟週期考驗的情况下,很難對國內銀行業的前景過於樂觀。比如,持有大量債券幷在房地産業涉足頗深的國內銀行業是否做好了應對加息的準備呢?

  文章指出,中國銀行業以銀行利差收入爲主,但是國外銀行不是。花旗零售和中間業務收入比重高達50%,東亞銀行、恒生銀行在30%-40%以上,中國股份制銀行中最高的招商銀行不到6%。目前,各大銀行都在積極發展中間業務,推出各種理財産品,積極參股、控股證券公司,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力求改變業務結構。但是,如果沒有健全的資本市場,這些措施就沒有著力點。

  A股市場能否爲銀行業改革提供廣闊的平台和良好的環境?在這個市場中,監管者是否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爲根本職責?上市公司是够以利潤最大化或股東價值最大化爲所有行爲的準則?如果不是,又怎麽能吸引大量的資金參與呢?

  文章稱,一直以來,“國內企業海外上市”陷入了爭論的怪圈。一方面國內資本市場不爭氣,承受不了更多優質大型的企業上市;另外一方面,這些優質企業海外上市,又使A股市場好的上市公司資源匱缺。而造成這一矛盾的根源是國內股市環境的惡劣。對此,國資委主任李融榮曾公開說,相對來說,海外的市場比較規範,有利於中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

  引入外資作爲戰略投資者以改善公司治理,海外發行上市以境外市場的監管來保護股東利益,防止內部人控制。這是否意味著A股市場的股東權益祗有通過“搭別人的車”才能得到保障?這種基礎又是否足够牢靠呢?

  “中國銀行的改革不能沒有資本市場發展的配套,否則最後可能也會失敗的。”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金融改革高層論壇”上,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語出驚人。

  謝國忠認爲,在匯率昇值預期不解决的情况下,第一要把關的就是貸款的質量。如果經濟增長通過貸款來帶動,而貸款的增長是通過放鬆貸款的條件,這還是一個高風險的行爲。在經濟上昇週期,貸款質量往往看不出有問題;但是經濟週期放慢時,企業資金周轉不快,資産回報率不高,就需不斷向銀行貸款維持資金周轉,這就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不良資産。

  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也表示,中國較高的儲蓄率以及金融系統相對較好的發展趨勢,導致廣義貨幣在國內生産總值上佔有較高比例,相當于GDP的1.9倍。面對銀行體系中越來越多的資金,應該研究通過有效途徑進行投資,這對於發展資本市場、發展股票市場是很大的機會。而强調投資回報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發展。

  文章最後說,“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國的金融業正在進入一個深刻的轉型時期,儘管諸多銀行企業都已經站在了上市的門檻上,但國內金融業改革真正的攻堅還在後面。其中,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加强監管,建立規範有序的資本市場是金融改革成功的關鍵。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