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曾經産生財富故事最多的中國股市上,却沒有一個職業證券投資者登上“《新財富》500富人榜”。 新財富文章稱,其原因主要在於過去10多年里內地股市給個人投資者提供的致富機會實在不多,證券市場自身的潜規則也讓富人難以現身。如今,全流通後步入規範、創新軌道的股市正爲演繹新的造富神話提供條件。中國的巴菲特必將出現。
證券市場潜規則難以讓富人現身
要統計從事證券投資行業的個人財富的排名,就像統計私募基金的確切規模一樣難。因爲中國證券市場仍處於新興市場階段,市場法規儘管已經比較完備了,但不合法、不合規的行爲還隨處可見,有的甚至成爲市場的潜規則。
比如,在所有上市公司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很少有以個人名義持股達到1000萬股的,原因是“拖拉機賬戶”(一個資金賬戶下開設多個交易賬戶)成爲大資金交易的普遍手法,這樣做既可以使交易更爲隱秘,避免如持有股票數量過大産生的麻煩(如超過總股本的5%必須舉牌),同時,也可以避人耳目,便于進出。
因此,不少證券投資行當的私人投資者儘管個人資産早就超過了“《新財富》500富人榜”的最低門檻,但由於資産分佈于多個股票賬戶上,外人根本無法確認其擁有的資産額,祗有部分行內人士才了解這些大腕們的身價。隨著市場的規範,券商自營早就不允許多個賬戶操作,目前,監管部門也要求證券交易中介機構清理“拖拉機賬戶”,相信會有不少大富豪會因此浮出水面。
歷史性的致富機會多屬制度缺陷
十幾年來,國內股市給個人投資者提供的致富機會實在不多。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前,總體上看,股市是一個國有企業圈錢的場所,其表現爲私人資本的總體縮水。因此,從證券市場的發展歷程看,私人參與者財富的積纍主要是通過在二級市場之外的市場上實現的,其時間次序分別是國庫券買賣的價差收益、股票一級半市場和國債期貨;如從個人財富增值的角度看,國庫券倒賣出了百萬富翁,一級半市場變現出了千萬富翁,國債期貨搏殺出了億萬富翁。
國庫券交易最活躍的時期是在1990年前後,從事這方面業務的人多被稱爲“黃牛”。他們或通過民間收購,或利用各地的國庫券交易櫃台之間的報價差异,在全國各地來回套利。在那個萬元戶都被人羨慕的時代,他們率先成爲中國最富裕的一族,如楊百萬就是通過做國庫券交易而成名的。
所謂一級半市場,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大搞股份制改革的時候形成的內部職工股,轉而又在上市的預期下所産生的場外交易市場。一級半市場之所以能套取巨額收益,是因爲二級市場股價的長期虛高。當然,要使得這些股票能順利變現,還需通過 內幕交易來確定哪些內部職工股所屬的上市公司可以進入IPO程序。通過一級半市場成爲千萬富翁的人就非常之多了,但其中也有不少人在一級半市場賺的錢又在二級市場賠進去了。
國債期貨祗經歷了1993-1995年短暫的三年時間。在這場驚心動魄的零和遊戲中,代表空方的遼國發和萬國證券以虧空數十億元而慘敗,加上別的做空機構,虧損應超過百億。作爲多方主力的中經開雖然大獲全勝,但收益甚少,那麽誰在這場零和遊戲中賺走了百億元呢?在國有部門均出現巨虧或收益微薄的時候,不難推斷私人的多頭是最大贏家。比如當初就有一個幾十萬元起家的個人投資者在國債期貨上資産迅速達到上億元,出色的業績使得他在很多營業部開倉不需一分錢保證金。
財富的絕對值排名祗是一個時代的標記,比如十多年前在國內鳳毛麟角的私人資産上億元者所受到的關注,足以和現在百億資産的擁有者相媲美。不過,中國證券市場在其開創之後的五六年間,提供的多是一些制度缺陷造成的套利機會或博弈機會,這也注定了證券市場這個曾經是産生財富故事最多的地方,難以留住這批當初的中國首富、二富們。
中國股市正在演繹造富神話
中國股市在過去10多年里由於自身缺陷使得系統性風險較大,雖然也有過幾次牛市,但總是無功而返。市場長期的不景氣已經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心理預期,人們總是將股市看成高風險的場所,却忽視了市場在不斷規範、股權分置問題基本得到了解决、市場系統性風險通過股市的4年下跌已經得到充分釋放的事實。相比之下,不少實業投資的風險由於産能過剩、政策調控等原因反而加大了。再有一個認識上普遍存在的誤區,就是祗看到股價波動的風險而沒有太關注實業投資失誤的風險,前者是可以止損的,因爲股票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後者則往往沒有退路。某個國內著名汽車製造商的高管曾在2003年汽車行業最爲大家看好的時候說,他們現在投下去數十億元建立新生産綫,是期望三五年後汽車需求依然旺盛,但一旦投入就無法撤資。如今,汽車行業的産能過剩已經印證了他當初的擔心。所以,當股市規範之後,應該比實業投資更容易産生富人。
事實上,截至2006年5月12日,上證指數已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從最低點上漲了60%,少數股票的漲幅也已經達到六七倍,可以相信,有些投資高手的收益率也應該在2-3倍左右,甚至更高。况且中國股市在持續下跌4年之後,其上漲時間也不會很快結束,而且,權證、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杠桿性工具陸續推出,都將給股市演繹造富神話提供條件。更令人振奮的是,全流通之後,市場的容量比原先擴大了兩倍,這也就意味著造富規模增加了兩倍。
那麽,誰又能成爲未來神話中人物,成爲中國的巴菲特呢?眼光和大氣應該是一大條件吧。巴菲特買中石油的時候,油價還沒有開始漲,說明他比別人有眼光;當BP(英國石油公司)大幅减持中石油的時候,當時的股價是4元,按理說巴老已經獲利一倍以上,完全可以跟著行家一起减持,但他也沒有做。如今,中石油的股價已經踏上9元,從來沒有去中石油調研過的巴菲特依然持有,而對石油行業的看法最有權威的BP一定追悔莫及吧。
祗有獨具慧眼的智者不論在熊市和牛市都能找到好公司,平靜地享受著財富的增長。有一位擁有十幾億元資金的職業證券投資人士告訴我,在1996年起的一輪行情他賺了20倍,成功的秘訣也就是簡單的買入幷持有,直到這個公司的增長率下降後才賣出,而周邊的人雖然買這個股票的成本比他低,却爲了蠅頭小利而出局。我想,如果這輪牛市他若能再賺10倍,應該可以進入“《新財富》500富人榜”的前十名了。
給私募基金發展一個規範而寬鬆的制度環境
在上海,還有一批職業的證券投資者,他們許多都屬於中國第一代股民,或是通過做國庫券,或是通過收集股票認購證,或是咨詢理財等發迹,但經歷了股市的幾番劫難後財富不减反增,足以證明他們是投資高手,所謂的“剩”者爲王。如今,他們幾乎都跨內地和香港兩個市場投資證券,成爲國際大行的重量級客戶。總體上看,這些投資高手們基本是靠自有資金在運作,即便私下有些委託理財項目,但由於法規上的限制,規模一般不大。反觀當今的500富人,哪個不是通過杠桿(銀行信貸)來加速實現財富積纍的?
在成熟市場,私募基金的規模大小取决於基金經理的業績,但在國內,私募基金的合規性大多存在問題,更不用談其業績的公佈渠道了。不過,這一狀况正在得到改觀,如越來越多的信託公司通過發行信託産品的方式,募集資金投資于證券。還有的是民營的理財機構藉助于信託公司,通過信託關係來界定私募基金與委託人的關係,通過在銀監局備案來接受合法監管,通過銀行托管來回避內部操作風險。如私募基金經理趙丹陽已經是業內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2003年與國泰君安香港公司合作,設立“赤子之心香港基金”,投資于H股和B股,到今年年初,收益超過115.41%,按初始值計算,累計分紅率100%。他又把這一模式克隆到內地,通過與深國投的合作,于2004年設立“赤子之心工行信託基金”,今年年初的累計分紅率達32%。之後又在2005年1月設立“赤子之心招行信託基金”—迄今,他一個人已管理了三隻基金。這也許就是國內衆多私募基金可以參考的發展模式,合規且有業績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