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衆告別“拿來主義”的啓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8 08:43:13  


  中評社香港7月8日電/在衆多轎車企業還在把“全球同步”、“原汁原味”作爲新車上市賣點的時候,曾長期佔據國內轎車市場銷量冠軍的上海大衆,在車型引進戰略上,却朝著告別“拿來主義”又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如是說。

  6月23日,由上海大衆研發中心主導開發的新POLO正式上市。在對變速箱、主動安全裝備等進行了全新昇級的同時,新POLO的最大看點是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喜好,進行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進,幷大幅降低了成本。此外,上海大衆還爲POLO兩厢車和三厢車分別起了個非常中國化的名字——勁情、勁取。 

  文章稱,有意思的是,在國內轎車市場,第一家打出“國際同步”牌的正是上海大衆,而第一款真正同步引進的車型正是POLO。2002年,信心十足的上海大衆,投資80多億元建設了現代化的轎車一廠以及發動機廠,一些豪華車才用的激光焊接、空腔注蠟等精湛工藝,也被毫不吝嗇地應用在POLO身上。爲體現原汁原味,上海大衆甚至都沒有正式爲POLO起一個中國名字。僅僅過去了三年多,是什麽原因促使上海大衆做出如此重大的轉變呢? 

  文章分析道,2002年上市後,雖然價格不菲,但憑藉其高品質的口碑,POLO還是受到了市場追捧,2003年僅兩厢POLO銷量就突破了4萬輛。然而,隨著競爭車型不斷增多,對科技含量和工藝的過分追求,却逐漸成了POLO的致命傷。一位上海大衆高層曾經坦言,POLO的雙面鍍鋅高强度鋼板、四門一次沖壓成型、激光焊接、高可靠性車門鉸鏈、電液伺服動力轉向系統、空腔注蠟等競爭對手所不具備的工藝和配置,雖然大大提昇了車輛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但這些好處一般消費者根本看不到。反倒是由此帶來的過高的價格,以及在電控門鎖、電子車窗、CD、電子空調等舒適性配置上的不足,直接影響了POLO的競爭力。2004年,POLO兩厢和三厢總銷量爲3.6萬多輛,而2005年更是驟降至1.54萬輛。 

  高品質、全球同步的POLO竟然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一向自負的德國大衆曾對此惱火不已。“中國消費者根本不懂汽車”、“在中國引進POLO是個錯誤”……來自德方的種種言論,幷沒有挽救POLO低迷的市場表現,反倒在國內汽車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其實,POLO水土不服的根源不在中國消費者,而是沒有順應市場需求,採取了徹頭徹尾的“拿來主義”——車型沒有經過本地化改造、零部件國産化率不高等。 

  文章指出,值得慶幸的是,在經歷了2004年的低谷之後,上海大衆認清了問題的根源,提出了市場導向戰略。在車型引進上,拒絕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以中方研發團隊爲主,根據市場需求大膽進行本地化改進。今年以來,秉承這一宗旨的帕薩特領馭,在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上海大衆本地化戰略的第二個驗證者就是新POLO。 

  文章表示,當然,與德系車相比,目前國內不少日系、韓系汽車合資企業的産品,設計風格比較符合國內的市場需求,成本控制能力也比較强。正因如此,在上述企業的新産品引進上,“拿來主義”還是佔據了上風。不過,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設計。在憑藉豐富的舒適性配置、適中的價格得分頗多的同時,消費者對日韓系轎車安全性、工藝品質的顧慮,同樣在影響著它們的市場表現。在經歷了挫折之後,上海大衆已經開始拒絕“拿來主義”,其他合資企業是不是也該向“拿來主義”說“不”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