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3日電/截至2006年5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已達9250億美元,雄居世界第一。中國經濟時報文章指出,儘管以美元爲主的外匯儲備可以保證匯率體系的安全和穩定,但是高額的外匯儲備却給內部經濟調控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高額外匯儲備的困境
世界銀行的《中國經濟季報(2006年2月)》指出,2006年,中國經濟基礎貨幣投放所導致的大量流動性,可能再次引起信貸和投資的高速增長是國內經濟運行的一個主要風險。爲此,4月份以來,央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緩解經濟過熱,如提高人民幣基准貸款利率0.27%;上調人民幣存款類準備金率0.5%,同時還加大了央行票據的發行力度。但外匯儲備增加却導致了央行基礎貨幣的被動投放,因此,外匯儲備的大量增加使央行調節流動性過剩的一系列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貨幣政策收效甚微。
文章稱,持續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係的明顯失衡。在當前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政策操作下,央行通過外匯干預使人民幣匯率的昇值幅度保持在可控的範圍內,結果却是外匯儲備的不斷積纍。而外匯儲備的大幅增長却又使人民幣處於不斷增大的昇值壓力下。外國政府不斷給中國施加的人民幣昇值壓力反映了國際經濟利益的沖突。
但必須承認,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雙順差”的存在是人民幣昇值壓力形成的根源所在。從歷史比較來說,德國1957年—2001年外匯儲備與名義匯率的相關係數爲-0.94,同期,日本和英國外匯儲備與名義匯率相關係數爲-0.74和-0.72。因此,中國外匯儲備的高額積纍必然引發人民幣昇值。
中國的外匯儲備利用主要是投資于美國的國債,這從經濟上來看極不合算。首先,持有美元儲備意味著向美國上繳鑄幣稅。據美聯儲估計,美國每年獲取的鑄幣稅高達15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第二,存在利差損失。作爲發展中國家,從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時要被强加風險溢價,而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高的“安全資産”美國國債,則祗能獲得很低的回報率。第三,美元匯率變化導致美元儲備賬面損失。2005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局局長羅杰曾指出:如果協調措施不到位,美國的貿易赤字可能引發的美元破裂性貶值會嚴重沖擊世界經濟。美國長期的巨額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使美元處於貶值風險之中,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面臨很大風險。
中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的出路
文章表示,外匯儲備管理首先要滿足流動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在此基礎上盡量提高收益性。中國外匯儲備在適當時候可以進行分散投資,提高其它資産如長期國債、公司債券甚至優質證券的投資組合比例。就管理方面來說,可以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在立法的基礎上,成立專門的外匯資産管理公司。
來自中國外匯管理局的消息說,中國國際儲備中心將於7月在上海挂牌。國際儲備中心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高額的外匯儲備進行專門管理。外匯儲備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戰略儲備。因此,在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的情况下,中國一方面可適當考慮放開國內緊缺資源的物資進口配額、降低進口稅率、鼓勵進口緊缺資源物資,擴大進口先進技術、先進設備的免稅範圍,鼓勵企業大量進行技術改造;另一方面,通過加大石油、礦産等戰略物資的進口,利用部分外匯儲備投資于這些戰略物質資源,提高國家政策的自主决策能力。
這樣既可以消化部分外匯儲備,减輕人民幣昇值壓力,還可以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但使用外匯儲備進行戰略物資儲備操作時,要密切關注世界相關物資市場的價格走勢,以及中國增加這些戰略物資儲備時引發的市場價格波動。在適當的時機下,也可以考慮增持黃金等國際儲備資産,减持美元儲備。
文章指出,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一些産業和企業已具備國際競爭力,客觀上提出了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要求,而巨額外匯儲備是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物質基礎。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還很小,因此促進中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積極主動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既是進行産業調整的需要,也是緩解巨額的外匯儲備壓力的一個舉措。企業對外投資面臨巨大的風險,相關部委可以考慮成立對外投資風險管理研究機構,對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進行指導和扶持。
對外國在華直接投資來說,外國直接投資不但帶來了資金,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管理、技術,甚至制度上的好處。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資本已經相當豐富。因此,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吸收資金方面。可以通過採取鼓勵合資企業向國內銀行借款,在國內發行股票和債券等形式獲得融資,减少外國直接投資中的資金流入規模,但也不會影響中國引進外國技術。另外,迫切需要取消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稅收優惠,使其與國內企業在稅收方面一視同仁,爲國內企業的發展創造與外資公平競爭的環境。抑制大量外資進入對外匯儲備造成的壓力。
由宏觀經濟學基本原理可知,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系統的內部不平衡需要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來彌補。中國目前內部不平衡的情况是國內儲蓄大於投資,相應的外部不平衡是對外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加。自1998年以來,中國國內消費率連年走低,2005年中國國內消費率降低至50%以下,低於同期世界平均消費率20%左右。儘管投資率一直高,但依然不能够將國內儲蓄完全吸收。國內消費和投資不能吸收國內儲蓄,便不可避免地倚重于國外需求,以擴大出口來吸收國內供大於求的餘額,否則就會引發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大規模的貿易順差正是國內消費率偏低的一個必然結果。然而,中國外貿依存度已經很高,持續增加的貿易摩擦就足以說明倚重于出口拉動增長的巨大風險。因此,擴大消費需求是調節貿易平衡、抑制過度順差的根本措施。
文章介紹,在當前的國際金融體系下,東亞國家基本上採取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由於缺乏像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之類的匯率協調制度,這樣的匯率制度需要積纍高額的外匯儲備作爲匯率穩定的基礎,以應付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穩定的沖擊。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東亞部分國家積極探討區域貨幣金融合作,經過一系列的協調和磋商後,《清邁協議》應運而生。《清邁協議》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倡導東亞國家國際儲備方面的協調與合作,防範東亞國家受到國際資本的投機性攻擊,幷在危機時提供流動性支持。
文章認爲,中國應在此基礎上,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這有助於吸收亞洲各經濟體的大量外匯儲備,防止大量資金在投向美國和歐洲市場後又回流的不利狀况,使用本地資金用於經濟發展,將本地區的儲蓄保持在該地區內使用。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先從發行美元債券過渡到“一籃子貨幣”債券,再過渡到本幣債券。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東亞國家所積纍的高額外匯儲備,另外一方面可以通過在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過程中逐步發行本幣債券而减持美元儲備。
人民幣已經在中國周邊國家邊境貿易上用於結算貨幣,部分東亞國家對人民幣的認同度逐漸上昇。在此基礎上,中國應大力推動人民幣債券在東亞國家的發展,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
文章强調,中國的外匯儲備高增長是中國經濟强勁增長的結果,同時也是國內經濟不平衡而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的表現。擴大消費需求,緩解過度倚重于外部需求的結構,必須很大程度上依靠解决結構性問題的政策,包括公共財政措施、金融部門改革、紅利政策以及公司治理。
當前,最需要做的是通過財政預算加大對教育、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的改革提供資金,以提高國內消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