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5日電/在城市存在大量失業人員、鄉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的條件下,許多人主張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認爲這有利於解决中國的就業問題。第一財經日報發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章錚文章稱,據其所進行的研究表明,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會帶來新的失業問題——普遍的中年失業。
文章介紹,衆所週知,國有企業職工大規模地下崗分流開始于1995年以後。在此以前,國企職工基本上都是鐵飯碗,即祗要職工進入某一企業,無論是否需要,都可以在該企業工作到退休。因而當時國有企業職工的年齡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保障職工終身就業條件下某一行業的職工年齡結構。三資企業則不然。三資企業追求的是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而其用工的年齡結構也就反映了企業效益最大化對職工年齡結構的要求。把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的職工年齡結構進行對照分析,就可以看出,隨著三資企業,以及與三資企業同樣追求企業經濟效益的民營企業的發展,有關行業用工的年齡結構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20~35歲的年齡組中,三資企業的職工比例比國有企業高出很多;而在36~50歲年齡組中,三資企業的職工比例比國有企業要低19~31個百分點。換句話說,爲了提高經濟效益,勞動密集型三資企業的用工年齡結構趨于年輕化。
用工年齡結構年輕化,使得這些企業大量招收青年民工。由此産生的後果是:一方面,鄉村的青年勞動力供不應求,同時中年以上剩餘勞動力因城市不需要而大量閑置,沒有收入,形成鄉村勞動力短缺與過剩幷存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中青年農民工供不應求,出現持續的 民工荒,同時這些民工進入中年後將大量失業。
文章表示,因此,如果企業的目標由與宏觀經濟目標相一致的保障職工終身就業,轉爲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在企業這一目標轉變時,在屬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不同行業中,會有2/3到5/6的職工失去自己的工作。如果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中的國有企業爲追求經濟效益,在用工年齡結構上向三資或民營企業看齊,則必然會造成中年職工的大批下崗,從而引發嚴重的中年失業問題。
對城市新成長的勞動者來說,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中的三資或民營企業普通工人的崗位是沒有吸引力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普通工人的收入本身就不算高,這類企業職工進入中年後的失業率高達2/3到5/6。在這種情况下,怎麽能指責城市新成長的勞動者挑三揀四,不願意從事這一類的工作呢?
文章指出,中年失業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中年失業意味著勞動者工作年限的縮短與依賴社會保障生活年限的延長,會對財政産生嚴重的支付壓力。以中年失業爲主的城市下崗工人生活問題,已經使得許多企業與地方政府城市捉襟見肘。如果再加上民工的中年失業,則會使得各級財政不堪重負,甚至影響到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從鄉村人口城市化的角度來看,中年失業意味著民工預期工作年限的縮短與終身收入的减少,從而使得大多數民工沒有經濟能力成爲市民。
文章最後說,總之,由於中國目前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實際上是青年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因而任其發展有可能導致嚴重的中年失業問題。因此,即使是從解决就業的角度,也有必要用有利於勞動者終身就業的技術工人密集型製造業來逐步取代勞動密集型製造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