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雲(音譯)彎腰坐在一架縫紉機前。她每天要縫製大約600雙皮靴,所有這些鞋都將銷往美國。與大多數中國的工廠工人一樣,王海雲拿的是計件工資,每縫製一雙皮靴(不論大小)的報酬不到1美分。
天津市郊的這座工廠以及中國數以萬家其他工廠的低水平工資,加大了美歐對西方製造業正在被掏空的恐懼。歐美官員稱,這樣的工廠給了中國不公平的貿易優勢。
但對天津這家鞋廠做一番審視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它暴露了中方的軟肋和微薄的利潤。
實際上,在大批量生產的製造領域,最大的獲利方不是中方的製造廠,而是美歐銷售商。
生產皮靴的過程首先從由美國進口的一塊皮革開始。經過155道艱苦的工序後,一雙完美無缺的皮靴才被生產出來。工廠以每雙15.3美元的價格售出,從中獲得稅前利潤大約65美分,而美國零售商賣出的價格是49.99美元。如果以稅前利潤率約7%的標準來計算,那麼美國大型零售商平均每雙靴子上賺了3.46美元。
製造業專家史蒂夫•費尼格說,美國零售商的標價,是天津鞋廠出廠價的3倍,知名品牌價格更高。
他說:“比如,CK牛仔褲的零售價,是出廠價的四五倍甚至更高。”一件拉爾夫•勞倫的Polo襯衫在中國的生產價是3.5美元,在美國的售價卻是30美元。
過去10年,國外買主對中國更便宜商品的需求,以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已給中國製造業造成了巨大壓力。10年前,中國制鞋和制衣廠的利潤率約為10%,而現在能有5%就已算相當不錯了。
在天津這家鞋廠幹活的工人大多都是農民子女,他們離開農村來到繁榮的天津。他們住在工廠的簡陋宿舍內,8人一間,在工廠的食堂吃飯。每個月的住宿費和伙食費約為19美元。他們每週工作6天,經常加班加點。 (來源:青年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