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5日電/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徐永明在即將出版的《中國評論》9月號撰文指出,要在台灣社會募到一億元倒扁是不難的,但影響最深遠的不是陳水扁個人政治生命的起伏,或是民進黨形象的好壞變化,而是台灣民主體制的表現與信心。
文章認爲,施明德百萬人倒扁活動能否達到倒扁的目的,尚未可知,不過的確鋪陳了一個新的舞台,醞釀出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
而倒扁劇碼可能變成鞏扁杠杆,一個痛罵民進黨爛到根的社會運動,卻啟動了泛藍裂解的序幕。因為二次罷免的門檻仍高,台聯願不願意轉向未知,但肯定是會再次失敗的。
問題指向應該不只是如何挽救民進黨政府形象,而是如何重建台灣民眾對於民主體制的信心,要切割的不是第一家庭與民進黨的未來,而是這些弊案對於台灣民主體制的破壞性效果。
至於民進黨,必須正視世俗化的過程,不要將目前的查弊行動視為政治陰謀,而應該趁機進行政治清洗,如此才有浴火重生的機會。
陳水扁是不會接受主動下台的建議,因為民進黨還沒有發現能取代阿扁的政治支點。在政治人物的「政治社群」中,阿扁雖然已經不是幾年前的政治巨靈,維持派系與天王間的和平,但卻還扮演政治支點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必要之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