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定價權暗戰升級 中國極需話語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04 16:24:14  


  中評社廣州9月4日電/資料顯示,中國石油的進口量占世界石油貿易總量的6%,但在影響石油定價的權重上卻不到0.1%。

  儘管作為中國石油期貨的破題之作,燃料油期貨經過兩年的運行已初顯“中國價格”的威力,但就中國石油的總體現狀而言,依然沒有走出在國際市場定價上“失語”的尷尬。在日前結束的“石油市場國際研討會暨上海燃料油期貨上市兩周年慶典”上,謀求石油定價權,角逐“亞洲石油定價中心”問題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據南方日報援引國際能源署的數據,中國2003年就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但中國的這個“強大優勢”非但沒有提升在國際原油價格上的話語權,反而被國際投機商作為炒作油價的“中國因素”,造成中國“越買越高,越高越買”的局面,被國際油市不斷走高的行情“牽著鼻子走”。

  來自商務部的資料顯示,2005年僅在重點監測的42種資源能源類產品中,中國就多付了300億美元。其中原油進口多支付了168億美元,成品油進口多付了23億美元。

  除去國際機構和基金操縱原油價格的因素,“亞洲升水”也是造成中國在油價快速上漲中付出巨額代價的重要原因。

  “亞洲升水”現象,是指每桶中東原油銷往中國等東北亞地區的價格比銷往歐、美地區的價格要高大約1-3美元左右。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目前有兩種基準原油:一種是WTI,在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交易;另一種是布倫特,在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交易。由於亞洲目前還沒有一個成功的原油期貨市場,亞洲的幾種本地基準油最終都是由WTI和布倫特價格決定,無法完全反映東北亞地區真正市場供求關係,從而導致中東銷往東北亞地區原油價格普遍偏高,中國也因此深受其害。
  
  “亞洲升水”現象的存在,使得建立石油“亞洲定價權”問題日益迫切,而培育成熟的石油期貨市場則成為必經之路。實際上,亞太各國早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紛紛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力圖謀取亞洲的區域性原油定價中心地位。

  早在1999年,日本在東京工業品交易所上市了成品油期貨,2001年上市了原油期貨。今年5月5日,伊朗宣佈成立以歐元計價的石油交易所。卡塔爾則計劃建立一家名為國際商業交易所(IME)的能源交易所,預計2006年11月份開業。而俄羅斯也打算於2007年推出以盧布計價的原油期貨交易。

  歐美老牌能源交易所也在不斷強化自身的優勢地位,意圖牽制亞洲形成獨立的石油交易機制和價格機制。美國的紐約商業交易所今年準備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合作,在迪拜建立石油交易所。

  同中國情況類似的印度已經領先一步。2005年2月9日,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CX)上市了原油期貨。據悉,MCX正試圖成為在倫敦和東京兩個時區之間交易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的第一個交易所。

  “中國如果不加快建設和完善本國的原油期貨市場,就有可能失去在亞太建立原油定價中心的戰略機遇。”上海期貨交易所石油期貨上市工作組組長褚玦海在“石油市場國際研討會”上接受採訪時說。

  褚玦海分析,中國不但是重要的石油消費國,而且也是年產原油1.7億噸的世界第五大石油生產國。隨著中哈、中俄原油管道的建成,以及國內石油儲運和煉製設施的不斷完善,中國在連接中東、中亞石油生產國和東北亞主要石油消費國的能源陸路通道中將處於越來越有利的樞紐地位,並可能發展成為亞洲石油中轉、加工、交易和定價中心。

  “相對日本、新加坡和印度而言,中國在建立區域性的石油交易中心方面有更多的優勢。”這位石油專家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