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廣州10月16日電/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劉旭博士今日在上海證券報撰文指出,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狀況及特點,我們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大基本特徵。
第一,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外貿順差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據海關初步統計,2006年1至9月全國進出口總值為12726.1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其中:出口6912.3億美元,增長26.5%;進口5813.8億美元,增長21.7%。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幅回落4.8個百分點,進口增幅上升5.7個百分點。但由於出口增速仍高於進口增速4.8個百分點,加上去年同期進口和出口基數不同等原因,外貿順差大幅度增加。今年1至9月累計實現進出口順差1098.5億美元,逼近去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長60.4%。其中,6至9月分別實現順差145億美元、146億美元、188億美元和153美元,連續四個月份創出外貿順差歷史新高。
第二,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去年以來國家採取鼓勵與限制相結合的調控措施,積極推動進出口商品結構調整,提高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各項措施已初見成效。1至8月,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9.8%和30.7%,在出口總值中的比重分別達到56.1%和28.3%;紡織服裝出口增幅有所回落,對歐美出口趨於平穩;農產品出口在貿易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部分“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增幅回落,一些產品甚至出現出口下降現象。1至8月,原油出口415萬噸,成品油出口820萬噸,煤炭出口4181萬噸,鋼坯和粗鍛件出口506萬噸,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15.9%、21.7%、13.5%和13.4%。生鐵、鐵合金、電解鋁、皮革等產品的加工貿易出口也大幅下降。
進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以及原油、鐵礦石、棉花等國內緊缺的大宗原料商品的進口增幅較大。1至8月,機電產品進口2689.4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進口1541.6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5.5%和28%;原油進口9580萬噸,鐵礦石及其精礦進口21907萬噸,棉花進口303萬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5.3%、24.5%和103.4%。
第三,出口價格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企業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今年上半年,除玉米、照相機等產品外,中國出口價格出現了比較全面的上漲態勢。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提供的信息,1至6月,紡織服裝出口價格指數同比提升了7.67%,上升幅度超過前兩年的水平,特別是對歐盟和美國市場上升幅度較大。對歐盟出口紡織品服裝價格指數提高12.64%,其中紡織品提高3.75%,服裝提高17.36%。對美國出口數量下降12%,而金額增長2%,價格指數提升了10.11%。出口價格指數的提升反映了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標誌著企業綜合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第四,一般貿易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速大幅回升,加工貿易平穩增長。一般貿易進出口4764.6億美元,增長24.6%,其中進口2162.7億美元,增長20.4%,同比加快11.2個百分點,出口2601.9億美元,增長28.3%,同比回落7.1個百分點。加工貿易仍然佔據中國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進出口5170.8億美元,增長21.8%,占進出口總額的46.8 %,其中出口3141.5億美元,增長23.1%,增幅同比放緩5.9個百分點,進口2029.2億美元,增長19.9%。
第五,與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全面增長,自歐美日進口提速。前8個月,中歐、中美雙邊貿易分別達到1689.6億美元和1665.9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22.5%和24.7%,中日貿易額達1313.3億美元,增長11.8%,中韓貿易額達847.5億美元,增長19.3%。從進口方面看,我自歐美日進口全面提速,1至8月我從歐盟、美國和日本的進口分別增長了22.3%、23.4%和15.6%,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別提高了 19.9、18.3和12.4個百分點。
第六,民營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地位加強。民營企業在外貿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拉動進出口增長的重要力量。1至6月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34.9%,高於進出口整體增幅11.5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值的17%。其中,出口915.8億美元,超過了國有企業的出口總值。
今年全年貿易順差將超1400億美元
在分析今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從外貿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及退稅的新政策等方面看,中國全年外貿將繼續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貿易順差繼續擴大已成定局。
第一,外貿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總體上仍然比較有利。從國際環境看,受房地產市場降溫、持續升息和高油價的影響,目前美國經濟增長出現明顯減緩跡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表的半年度報告《世界經濟展望》預計,儘管全球經濟今年的增長勢頭仍保持完好,並且明年有望迎來連續第五個高速增長的年份,但是,鑒於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急劇降溫等因素,世界經濟在2007年可能面臨急速降溫的風險。這將對中國出口增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從國內環境看,中國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升級,出口產品競爭力提升;受國內需求降溫影響,前幾年投資形成的加工生產能力使國內市場競爭加劇,迫使企業不得不在國際市場上尋求出路;煤電油運供應增加較快、瓶頸約束有所緩解,設備投資和利用外資持續增長,主要產品產能和出口供給能力充裕,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熱情進一步高漲,為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奠定了基礎。國內投資增長較快,消費平穩增長,對能源、原材料、機械設備的進口需求將穩步上升。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所需的先進技術和重大裝備進口有望繼續增加。
第二,新出臺的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短期內對降低出口作用有限。為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前提下,為了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和國內煤、電、油、運緊張的矛盾,國家通過增加出口稅、降低出口退稅的方式來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上述許多商品的出口明顯減少。
最近,國家5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取消了煤炭等多種資源類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降低包括鋼材在內的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上調了4個百分點,同時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這次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稅收政策調整屬結構性調整,有利於進一步優化貿易結構,促進外貿轉變增長方式,推動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但從短期看,出口不僅不會大幅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其原因在於,新的政策自今年9月15日起執行,對9月14日之前已經簽訂的出口合同,凡在12月14日之前報關出口的上述調整出口退稅率的貨物,出口企業可以選擇繼續按調整之前的出口退稅率辦理退稅。根據以往的經驗,出口企業將盡可能在9月15日之後的三個月內報關完成出口,從而使得第四季度的出口增速繼續攀升。
今後,對“兩高一資”產品的調控應由出口環節向生產環節延伸,從生產源頭抓起,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控制低水平重複建設,抑制一些“兩高一資”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加快“兩高一資”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第三,全年外貿順差將進一步擴大。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趨勢加快,貸款利率調高,一部分商品降低出口退稅率,這些因素本應對出口有所抑制。然而,外貿出口增勢不但沒有減退,前8個月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9%,成為外貿順差屢創新高的主要因素。中國外貿出口強勁增長,這說明國際市場對中國商品需求強勁,中國的許多商品是其它國家無法替代的,即使有上述政策調整,出口增速也沒有明顯降低。近期宏觀數據顯示國內生產增速有所下降,這將使進口增速明顯回落。油價和其它原材料價格的回落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進口額。儘管第四季度世界經濟增長將趨緩,但中國出口增速將依然快於進口增速,這將使得全年的外貿順差再創新高。
長期來看,中國貿易順差的增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是國際上大量製造業產能轉移到中國,一方面擴大了中國的出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中國的進口替代水平。特別是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中國,這樣也將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此外,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高技術出口管制,也抑制了中國的進口增長。只要這種全球產業轉移和分工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轉變,中國外貿順差的持續擴大將不可避免。要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通過“小步慢跑”的方式來穩步調整政策、擴大進口、優化出口結構是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政策的調整,也不能僅僅局限於外貿政策,還必須通過國內政策調整來擴大內需,扭轉生產要素價格扭曲、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
綜合以上幾方面因素,預計全年外貿增幅仍將超過20%,進出口總額1.7萬億美元左右,進出口順差將超過1400億美元。
取六大措施加快轉變中國外貿增長方式
(一)大力推動出口結構調整,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鼓勵高新技術產品、優勢農產品、環保節能型產品出口;保持輕工和紡織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有序增長;繼續採取綜合措施,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下決心繼續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促進結構調整。
二是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產業政策,支持企業開展自主研發,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抓好自主研發能力和國際營銷能力兩個關鍵環節,大力培育自有品牌,支持自主知識產權商品出口,提高出口附加值。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中國自己的世界級跨國公司。
三是完善出口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嚴格貫徹《勞動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在紡織、輕工、化工等行業進行社會責任認證試點,真實反映出口商品勞動成本、環保成本和資源成本,增加出口的社會效益,抑制出口低成本擴張。
四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產業准入機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環境標準的准入門檻;擴大加工貿易禁止和限制類商品目錄;鼓勵加工貿易向有條件的中西部地區轉移。
五是加強出口貨物原產地管理,減少我出口統計中的虛增成分。
(二)採取有效措施擴大進口,控制外貿順差過快增長
一是建立進口促進體系,為進口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和公共信息服務,提高政策透明度,為國內外企業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貿易環境;
二是進一步優化進口商品結構,鼓勵擴大重大裝備關鍵件、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國內短缺的資源性商品的進口;
三是敦促美、歐等發達國家放寬對我高新技術出口限制。四是加強大宗資源性商品進出口協調機制。大力推進大宗資源類產品的聯合採購機構機制,最大限度地體現我進口規模優勢,避免惡性價格競爭,增強我對外談判的“話語權”。儘快啟動原油、氧化鋁、銅精礦等商品聯合對外談判機制,擴大長期貿易協議比例,加快發展完善期貨市場。
(三)適當調整外資政策
中國外貿順差主要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據商務部數據顯示,在2005年中國101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淨值達844億美元,占到總額的83%。應對引進外資政策進行適當調整。中國已經不是資金短缺的國家,引資更應注重技術和知識含量。此外,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也應儘快實行。
(四)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順應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新趨勢,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不斷提高國內服務業層次和水平,推動中國服務貿易邁上新臺階。鼓勵中國有優勢的服務貿易出口,提高服務貿易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穩步地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勞務輸出、設計咨詢和對外經濟技術援助。通過信息化建設和國際化經營人才的培養,發展國際第三方物流業務、發展轉口、轉運業務,使中國成為周邊經濟體的轉口貿易中心、國際採購中心、國際貨物調配中心,擴大對外貿易的內涵和外延。
(五)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到海外投資。擴大境外資源開發合作,提高境外資源的利用能力,實現資源進口多元化。大力發展對外承包工程,積極建設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帶動成熟技術和設備出口,擴大中國所需商品進口。
(六)增強對進出口發展的自主調控能力,建立和完善貿易促進體系。
一是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進一步改革外經貿體制,建立統一、穩定、規範和高效的貿易管理和服務促進機制。二是建立以稅收、金融、外匯、財政、行業准入等手段為主的外貿調控體系,對不同產品、不同行業、不同時期的外貿增長,實施有張有弛的政策調控和引導。三是大力推進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戰略性改組,形成外經貿領域多種所有制並存、大中小和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互為補充的多元經營主體結構。四是促進產業、企業和貿易有機結合。發揮中介組織作用應對貿易摩擦,維護正常出口秩序的作用。
■看點
近年來,中國的貿易順差持續增長,對外貿易增長也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今年以來這一外貿發展趨勢依然沒有改變,預示著淨出口因素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然會比較明顯。
當然,外貿進出口增長尤其是貿易順差持續增加,也增大了當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儘管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趨勢加快,以及一部分商品降低出口退稅率,但這些因素並沒有抑制外貿出口增速的減退,前8個月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9%,並成為外貿順差屢創新高的主要因素。從短期看,外貿發展加快及貿易順差增長趨勢難以改變。這就是對當前中國外貿發展的一個基本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外貿進出口結構在發生一些變化,也提高了中國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例如,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傳統的紡織服裝出口增幅有所回落;部分“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增幅回落,一些產品甚至出現出口下降現象;出口價格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企業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一般貿易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速大幅回升,加工貿易平穩增長。這些新的特徵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微觀層次上的相關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