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宏調勢頭向好 不宜放鬆力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01 11:02:21  


  中評社香港12月1日電/自國家於04年推出第三次宏觀調控以來,成效顯著,有利於經濟的長裹健康發展。廣東《21世紀經濟報道》今日發表社評指出,目前宏調勢頭向好,但不應該放鬆力道,或時鬆時緊,應維持政策的一致性。

  這篇題為〈調控政策不能來回搖擺〉的社評指出,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從7月份開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結束了自4月份以來逐月攀升的勢頭,月度增幅由6月當月的33.7%,逐月回落到10月份的16.8%,回落幅度超過一半。受投資增速回落影響,工業增長回落態勢與投資基本一致。

  近期的價格回落走勢也反映了整個經濟增長速度正在放慢。並且,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也呈現出逐月明顯回落的態勢。正如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11月28日指出的,中國偏於緊縮的宏觀調控政策正在逐漸發揮成效,宏觀經濟風險有所降低。

  盡管目前調控政策效果明顯,但是導致本輪經濟增長趨熱的部分誘因依然存在:存款期限結構活期化和短期化傾嚮與巨額順差使貨幣流動性更加寬鬆;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導致資源在產業之間配置極不合理。如果政策力度稍有放鬆,投資隨時可能出現反彈。

  當前的宏觀調控政策帶有較強的扭轉資源依賴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政策目標,這種調控實際上帶有部分經濟體製改革的性質,因此,必須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貫穿始終。換句話說,即使是對投資過快增長的調控導致了經濟轉冷,這是我們為經濟增長方式的歷史性轉變應該付出的代價,這種成本換來的是經濟重新長周期繁榮的良性體製基礎。

  如果見熱則壓、遇冷則放,一味的追求短期的平滑運行,而忽略對投資驅動型和出口依賴型經濟增長方式深層次體製機製的糾正和改革,則是一種典型的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在這一次宏調中,直接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還是項目檢查和清理政策,盡管這些政策措施帶有一定的行政性,但是它們是在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其中許多措施都帶有一定的形勢緊迫性和歷史必然性。進一步講,如果這些措施能夠固定下來,剔除其中的權益性和應急性成分,適時提升到法律和製度層次,就會成為我國市場經濟製度建設的基礎和雛形。

  是不是扭轉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要付出經濟轉冷的代價呢?也不盡然。問題的核心在於宏觀調控政策“保”與“壓”之間力度與節奏的配合技巧。不能因為短期內經濟趨熱,該“保”的便不再“保”;也不能由於經濟可能轉冷,該“壓”的也不再“壓”,政策的搖擺性是調控的大忌。

  下一步應更加突出經濟體製改革對宏觀調控政策的支持力度,從政策設計和價格形成機製層次上進行深度改革,在此基礎上及時把相關的行政政策性措施製度化、法製化。與此同時,為了避免經濟出現大起大落,國家可以利用經濟回落的時機,在“保”的方面努力,適當加大消費主導型政策導嚮領域的投入力度。應進一步加大對文化、教育和公共衞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大對裝備製造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對循環經濟和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

  總之,宏觀調控政策必須保持連續性,以轉變經濟增長式是為導嚮的“有保有壓”調控方針應貫穿始終。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