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昕 |
中評社廣州1月5日電/“對中國石油業而言,若能夠在汲取以往成敗的經驗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調整海外油氣戰略佈局的操作策略,將有望在2007年推進‘走出去’迎來一個重大的跨躍。”曾是全球咨詢巨頭蓋洛普中國總經理的郭昕4日在一個名為“展望中國2007年”高層對話上作了這樣一個判斷。
中信集團提速石油
接近花甲的壽鉉成,在石油業打拼了30多年,曾分管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對外國際業務,一年多前神秘地轉到實力不菲的中信集團,全權負責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源的油氣規劃和拓展。
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中信資源前身為香港上市公司東南亞木業集團有限公司,4年前被中信集團以占其41.26%股份納入麾下。從2004年起,中信集團進行能源資產方面的整合,將大港油田孔南區塊石油分成合同40%權益等資源先後裝入中信資源。
當時針指向2006年12月31日這一天,中信集團對外正式宣佈以19.1億美元成功收購加拿大內森斯能源有限公司及其在哈薩克斯坦的全部油氣資產。而這無疑為壽鉉成執掌的中信資源從純投資運營轉向運營石油上游業務作了生動注腳。
依據中信集團與內森斯能源有限公司達成的收購協議,將獲得在哈薩克斯坦一處探明儲量逾3.4億桶、日產量超過5萬桶的油氣田近15年的開採權。同時,將擁有為內森斯油田開採提供運輸服務和鑽井、維修、培訓服務的兩家哈薩克斯坦公司100%權益。
中信資源此舉被業界視為迄今為止中國公司進行的第三大海外油氣收購。此前,中國石油以41.8億美元報價成功收購哈薩克斯坦PK石油公司,中國海油以26.92億美元完成了對尼日利亞OM L130油氣區塊的收購。
據悉,中信資源此番收購要得到哈薩克斯坦政府的最終確認。而這個確認的前提就是中信資源必須將從內森斯手中收購的全部股權的一部分轉讓給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
中國海油再遭質疑
記者4日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得到證實:2006年12月22日,它與伊朗方面已經正式簽署了一個涉及160億美元的有關天然氣田開發以及建設液化天然氣輸送設施的一攬子協議。按照雙方的協議,即將開發的天然氣田為Pars,位於伊朗北部,其儲氣規模僅次於該國最大的天然氣項目——南部Pars海上氣田。
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預測,伊朗北部Pa rs天然氣田的天然氣儲量在48萬億立方英尺左右。
據業內人士分析評估,中國海油此次160億美元的開發成本中有50億美元將用於上游業務的開發,其餘部分將用於下游業務的開發。而有關此次液化天然氣開發的週期,可能至少在8年左右。
此次協議剛剛簽署,美國一些議員便發出“反對”聲音,認為其可能違背對伊朗實施的相關制裁。
據悉,目前美國國會已對此協議提出質疑,並對外表示要對此協議展開調查。
作為中國海外並購的領跑者,中國海油一向嚴謹務實。而在此次與伊朗方面簽署協議以後,一直對外界保持低調。當記者問及對來自美國方面的態度,中國海油有關人士對此拒絕發表任何評論。
按照慣例,此次中國海油與伊朗方面協議簽署後,雙方將起草一個正式的有關天然氣田開發以及建設液化天然氣輸送設施的合同。據中國海油有關人士透露,目前雙方談判尚在進行中。
考量中國石油策略
跨入新世紀,中國加快了海外尋油找油的步伐。作為三大石油巨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身負國家使命,在海外頻頻出擊,與國際石油巨頭展開較量,有喜悅,更有悲傷。
未來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興,加上亞洲經濟開始領跑,對能源資源特別是油氣資源的需求將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而處於一個如此競爭的態勢格局之下,中國要繼續推進既定的海外油氣戰略佈局,必須考量自己原有的石油策略。
郭昕提出,首先要對石油資源國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與判斷。早幾年,國際石油價格在一個低價位上波動,那些資源國為了拉動自己的經濟發展,採取比較優惠的措施開大國門迎接投資者。而這幾年,隨著國際石油價格攀升到一個高價位上,那些資源國則修正了原有的舉措,將進入本國開發油氣的門檻提高。由此,給予資源國實際利益,中國必須採取更靈活的手段。
“其次,中國必須改變以資本換石油的傳統做法。”郭昕強調,“許多年來,國際石油巨頭一直在石油資源國開採原油並直接運走,不考慮當地的經濟整體發展,以至導致出現了像尼日利亞那樣既是產油國又是成品油油荒國。而日後中國若要更多地順利地進入石油資源國,則應該考慮鏈接上下游產業鏈,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平等互利。”
郭昕認為,在油氣領域,對美國,中國必須學會直面。從這兩次美國反對中國石油並購事件看,中國一是準備不足,二是反擊不到位。事實上,目前中國缺乏一個整體的對美國的“攻克”戰略,不善於利用或借用美國法律保護自己。而在當下,中國應該在美國社會與民眾中長期而有效地傳播與樹立自己的企業形象,學會打社會民眾牌,而不是臨時抱佛腳,為了收購而作幾次簡單的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