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醫脚?藥價新政對决“醫藥潜規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0 07:07:36  


  中評社香港5月20日電/據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表示,中國藥品價格管理辦法的初稿已經完成,管理辦法將在網上公示,徵詢社會意見。今後將建立每兩年調整一次藥品價格的機制,對藥品價格進行全面調整。
 
  市場報發表評論稱, 經過從1996年至今的連續17次藥品降價,“藥品降價”一詞已經成爲令人笑不出來的黑色幽默。一次次“越降越漲”的現實,已經讓有關部門屢屢蒙羞,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敢相信任何“藥品降價”的承諾。毋庸諱言,前17次藥品降價,其實都是以失敗告終的。客觀看本次披露出來的諸項措施,較前17次確已有了相當的進步,譬如像對部分藥品進行原料成本核算、對自主定價藥品進行價格干預、降低醫院加價幷消滅大處方等構想,若是真能推行,大概確實能起到“刺刀見紅”的效果。 

  不過,射人射馬,擒賊擒王,打蛇要打七寸――這些有望“刺刀見紅”的措施,是否真能刺中藥價虛高的“心臟”呢? 
正如發改委有關人士所說,此一系列“配套新政”的主要作用是要“挑戰醫藥潜規則”。但這些披露出來的“新政”,給人的感覺恰恰是對“醫藥潜規則”少有觸及,甚或是有意回避。 

  文章分析,“醫藥潜規則”在何處體現最多、最嚴重?衆所週知,是在新藥審批領域、流通領域和定價領域。隨著近期國家藥監局一干人的“出事”,審批領域的諸多猫兒膩已經昭然于天下。在流通領域,有權威數據表明,現今許多藥品的出廠價幷不高,但從出廠到患者手中,竟會漲價10倍甚至20倍。可以說,正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藥品批發公司和許多的“醫藥代表”擾亂了市場,哄抬了藥價。既是如此,爲何不將這些作爲“新政”要針對的重點痛下狠招呢?
 
  在藥品定價領域,更是有著許多令人眼花繚亂、啼笑皆非的亂象。已經有許多事實表明,許多藥品是被各地發改委、物價局、衛生局等部門共同定出的價格,其所謂的“批發價”甚至比一般藥店的零售價還要高。那麽,此次的“配套新政”,有沒有從根本上反思藥品定價爲何如此荒唐的原因呢? 

  而此次的所謂“新政”,靶子更多對准的是生産企業,是作爲藥品銷售終端的醫院,對最模糊的、公認影響藥價最大的因素――中間流通過程却“真招”、“狠招”較少,因而如此“新政”未免有頭痛醫脚之嫌。此外,如此“新政”强化了有關部門的管理力度,却對市場的規律有所忽視。當然,多年的經驗表明,醫藥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過於放縱,經常會滋生一些無法控制的亂象。但這是否意味著,這一市場要永遠走“計劃”的老路呢?“新政”對此似乎思考不多。
 
  文章指出,如此“新政”,亦有“刻舟求劍”之感。譬如,兩年調整一次政府定價藥品價格,在科技發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有時間過長之嫌;譬如,一味將靶子對准藥企,讓人擔心會不會使藥企失去研發新藥的能力,使藥品質量陷于低質循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