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李玲教授在題爲“兩會以後醫療體制改革的趨勢”的講座中提出,中國醫藥産業應仿效印度,實行全面國産化。
經濟參考報文章引述道,李玲教授指出,“十一五”規劃中第一次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認真解决群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强調政府角色的作用,提出“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責任,建立各級政府間規範的責任分擔與資金投入機制;調整了“九五”之後“推進醫療衛生服務社會化”的方向,强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逐步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向多樣化的醫療體制;在醫療資源分佈上,更明確地提出“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大力提高農村、中西部地區和基層公共衛生資源的比重”。
文章稱,但目前中國醫療衛生方面的問題還有很多。中國的各項改革都是以現代化爲目標,一個習慣的思維就是向西方學習。但醫療衛生是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的公共事業,而中國是有13億人口的大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驗都不可能完全適合我們。相反,中國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可以利用,那就是物美價廉的人力資源。另外,中國傳統的中醫也是一筆寶貴財富。我們或許能够探索一條成功的醫療改革之路,在求解“看病貴”社會問題的同時,也找到中國經濟增長求變的重要機會。
文章表示,醫療衛生産業不僅承擔著造就健康民族的任務,它還可以成爲創造利潤的“黃金産業”。2002年《財富》500强利潤率最高的7個行業中,醫藥行業和醫療器械行業分別以14%和9.5%的利潤率佔據了第一和第三的位置。目前中國正成爲昂貴藥品和進口醫療器械的消費大戶,支付這些成本正是導致“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醫藥行業是世界上最賺錢的行業,這個錢我們爲什麽不自己賺?中國不應該僅僅生産一些低附加值的産品,却把環境和健康破壞了,對可持續發展造成。醫療事業擁有非常好的發展空間和擴大的市場基礎,可以成爲自主創新的切入點,成爲經濟的新增長點。
醫藥産業國産化在全球幷非沒有先例,印度在這方面的經驗就可以給中國一些啓示。印度80年代以來,學習中國,醫療衛生建設走平民路綫,提出“大醫療”觀念,幷不保護藥品專利,而是保護生産流程和生産工藝,政府提供補貼,鼓勵藥品生産,實現規模收益,幷將産品出口到第三世界,藥價爲中國的三分之一,在保證向人民提供廉價藥品的同時又創造了收入;另外,印度還通過提高本國醫療條件,利用廉價的醫療服務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國外的患者來本國治病,出口“健康”,創造了很大的利潤。現在,醫藥産業已經成爲印度的支柱産業。其實,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比印度做得更好。爲何不轉變思維,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服務體系,讓原本政府的包袱變成生金蛋的母鶏呢?
文章指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服務模式可以發展連鎖店模式。規範化的連鎖店模式應當適合中國的醫療體系。目前一個普遍的傾向是,人們不信任小的社區醫院,紛紛涌向知名的三級甲等醫院,造成這些醫院人滿爲患,影響看病質量。我們可以因勢利導把它做大做强,建立統一品牌以及標準,形成醫療服務集群。
作爲一個人口大國,中國恰恰有發展醫療服務集群的優勢。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很多醫院通常每天有五六千甚至上萬的門診量,醫務人員有機會積纍豐富的實踐經驗。國外的醫院不可能實現這麽大的門診量。規模效應使得醫院的平均成本下降,即“薄利多銷”。我們應該利用人口衆多的優勢和醫療服務的特點,進行一些醫療資源的整合,以三甲醫院爲龍頭,經由一級、二級醫院一直延伸到社區醫療服務,組成一個網絡,形成集群和寡頭競爭的局面,保證質量。這樣,醫療資源就可以上下共通,老百姓能够方便地享受有保證的醫療服務。
文章認爲,醫療改革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讓人們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健康指標應該是評價社會發展進步的綜合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中國應該實施健康强國的戰略。就要把醫療衛生的改革和發展納入到整個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大框架內,要利用大國優勢,將醫療衛生以及與其相關聯的生命科學、醫藥、醫療器械領域作爲未來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我們不僅要成爲世界的製造中心,也要成爲世界的醫療服務中心、醫藥中心、醫療器材中心和生命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