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陳水扁昨日面對媒體詢問時,嚴辭否認有更換“閣揆”的打算,並稱贊蘇貞昌做得不錯,大家應該繼續支持他。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文章分析陳水扁突然轉態“挺蘇”。
文章表示,然而,為何慣於“內部事務海外發酵”的陳水扁,此次故伎重演“炮轟”蘇貞昌,令台灣政界媒體都不期然地作出陳水扁要撤換蘇貞昌的判斷,但在返台後卻又要否認相關揣測?看來,如果不是陳水扁認為他要“借助鍾馗打鬼”及“殺雞立威”的目的已達到,“見好就收”的話,就是陳水扁返台後發現自己的所為所形成的效應已超越自己當初的設想,而不得不緊急踏煞車。
實際上,在前者而言,經歷了兩次“罷免案”及“紅衫潮”而陷入低潮,但因北、高市長選舉一役證明自己仍有“上下斤兩”,並藉“出訪”並得以“過境”美國城市的陳水扁,感覺自己終於擺脫了陰霾,又再意氣風發。為此,他有必要藉“鹹魚翻生”之機,嚴斥曾在自己陷於低潮時要與自己作出切割,甚至是醞釀退黨的一眾“叛將”,重立自己“天威”,並昭告天下:台灣政事尤其是民進黨大局的話語權,仍在他的掌控之中。因此,他借“力霸事件”斥責蘇貞昌,其實是一石多鳥,被呵斥的對象還包括黨內“改革派”羅文嘉和“新潮流系”成員,甚至可能還包括一方面主張“憲法一中”,另一方面卻又與李登輝套熱乎,不把他陳水扁看在眼內的謝長廷。
文章指出,但陳水扁將“力霸事件”選擇為彈壓黨內反對派的“石”,似是已陷入“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的窘境之中。因為正是“力霸”集團的創辦人王又曾、王令麟父子,在陳水扁的十次“出訪”中,有七次被他挑中作為陪同的工商界代表,並在航程旅途中與之互動親密。而“力霸事件”的肇起發酵,已有十年之久,蘇貞昌的“行政院長”位子只坐了一年,相對起來,“管教不嚴”、“縱容”的責任,還是陳水扁多於蘇貞昌。陳水扁拿“力霸事件”大做文章,說不好“力霸弊案”就像一把“回力標”,打回到陳水扁自己的身上。因此,這極有可能是他要緊急踩煞車的其中一個原因。另外,陳水扁上台七年卻先後更換了五任“行政院長”,敝再“撤蘇”,這個“健力士紀錄”似乎並不光彩。
當然,陳水扁的主要目的--彈壓蘇貞昌和民進黨內“改革派”,確也是已達到了。就此,雖然“國務機要費案”仍在法院審訊之中,但由於他已擺脫了“罷免案”和“紅衫潮”的糾纏和困擾,彈壓了民進黨內“改革派”的“造反”意圖,再加上馬英九專任國民黨主席後,有意遠離政黨惡鬥,改走中間路線,故陳水扁的能重建“天威”及逃脫“提前跛腳”,已可預期。他不但將重新主導民進黨內的政治走向,而且也將在台灣地區的政務中,重新確立其“一言堂”地位。
文章表示,陳水扁要重建自己的“天威”,首先選擇向蘇貞昌“開刀”,當然是其“槍打出頭鳥”手法的運用。實際上,盡管在過去的一、兩年間,要與他作出“切割”的民進黨高層人士不少,但蘇貞昌卻是表現得最進取而且也是掌握關鍵權力者。其實,在民進黨“四大天王”中,陳水扁最不放心的就是蘇貞昌。這除了是蘇貞昌“電火球”、“衝衝衝”的衝勁,將會掩蓋他的光芒之外,還因為蘇貞昌與“新潮流系”走得太近,“新潮流系”竟要提前推出“蘇蔡(英文)配”,有意無意地要讓陳水扁“提前跛腳”,及蘇貞昌對大陸事務要推行的務實開放政策,與他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相悖,明剃他的“眼眉”。
當然,站在陳水扁的角度,他為了要在“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的競爭中主持“公道”,還須將所有有意參加角逐的人員置於“同一起跑線”上,以顯示公允。而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對於謝長廷等人就顯得並不公平。因此,要讓蘇貞昌在初選之前落台,也是陳水扁要表白自己“公平”、“公正”的重要手段。
在“修蘇”最高潮時,有台灣媒體認為將會“蘇下游上”,亦即由陳水扁最放心的游錫堃“回窩”出任“行政院長”。表面上看,此議是順理成章,因為在陳水扁上台後的歷任“行政院長”中,游錫堃是最“長命”的,這足以折射出“游揆”時代的“府院合作愉快”。何況,游錫堃在轉任民進黨主席後,也是黨內“護扁”最為堅決者。故由游錫堃任“行政院長”,將會令陳水扁最為放心,可使他將精力集中在推動“公投新憲”方面。
文章分析,但並非沒有問題。其一、倘依陳水扁“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的邏輯,接任“行政院長”的游錫堃就將在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中被踢出局,這對持“挺扁”態度就是為了得到陳水扁的關愛眼神,走捷徑奪取“總統”候選人之權的游錫堃來說,是極為殘酷的結局。其二,盡管游錫堃“挺扁”,其實他在大陸事務上也並非僵化保守,較此前開明的“兩岸關係條例”修法,就是他在“行政院長”任內主持的。而按“兩岸關係條例”修法後的思路,顯然與陳水扁的“積極管理”背道而馳。
如陳水扁為了照顧游錫堃也想參加“總統”初選的情緒,看來“行政院長”的最佳人選,並非是在“天王”之中,而最有可能的就是葉菊蘭。由於葉菊蘭曾任“行政院”副院長,熟手熟路;再加上她是“台獨烈士”陳南榕的遺孀,深綠人士不會反彈,故說不好她將會“冷手執個熱煎堆”,成為台灣地區政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閣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