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澳門新華澳報13日發表富權的文章說,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經過兩日的研討,於昨日閉幕並發表了“共同建議”。“共同建議”內有六個方面共二十九項建議,涉及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兩岸文化教育合作機制,兩岸新聞交流,推動兩岸進行環保和新能源產業領域的合作,涉及面甚廣,內容十分豐富。令人感到興趣的是,內有“兩岸使用的漢字屬於同一系統。客觀認識漢文在兩岸使用的歷史和現狀,求同存異,逐步縮少差異,達成更多共識,使兩岸民眾在學習和使用方面更為便利。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篡中華語文工具書”,應是對馬英九“識正書簡”及“兩岸合編中華文化大詞典”的積極回應。另外,在這次“兩岸論壇”上,文化部、教育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署等四部門公佈了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各項政策措施。這不但是送給台灣同胞的“大禮”,也是在馬英九五十九歲生日(七月十三日)前夕,藉著在馬英九的家鄉湖南舉辦“兩岸論壇”,送給馬英九的“生日禮物”。
文章說,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胡錦濤總書記與連戰主席共同公佈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確定國共兩黨“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包括開展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互訪,進行有關改善兩岸關係議題的研討,舉行有關兩岸同胞切身利益議題的磋商,邀請各界人士參加,組織商討密切兩岸交流的措施等。此後,自二零零六年起,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先後舉辦了四場“兩岸論壇”,都是以經濟議題為主,其中一場還深入討論了兩岸農業合作。這四場“兩岸論壇”都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而國台辦等中央部委會也借助“論壇”宣佈了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發展的惠台措施,向台灣同胞送出一份又一份的“大禮”,受到廣大台灣同胞的歡迎,也為改善兩岸關係、恢復和振興台灣經濟,提升台灣民眾生活素質,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兩岸論壇”所達成的共識,也有部分陸續成為海協與海基會商談的議題並達成協議,對推動兩岸關係擺脫危機,進入和平發展軌道,直到實現歷史性轉折,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講演中,有這些一段話:“論壇是國共兩黨對話的重要平台,兩黨高層在這裡發表意見,引領兩岸關係發展的潮流。論壇也是兩岸各界人士交流互動的重要平台,黨派團體代表、業界精英、學者專家在這裡直接交流,賦予論壇廣泛的代表性,匯集了各方面的真知灼見。論壇還是反映民意、政策先導的重要平台,達成的共識和提出的建議很多已化為兩岸雙方的政策,為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總之,論壇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一個重要品牌了”。這段話,精確地回應了前幾天有關“國共論壇”與“兩岸論壇”的爭論,分別澄清了“國共論壇違反民主機制、排斥其他政黨”,和“兩岸論壇去掉了國共兩黨就沒有價值”這兩個極端的謬論,明確了“兩岸論壇”是由中共和國民黨兩黨主辦,有各黨派團體代表和各界精英參加的論壇,其所達成的共識很多已化為兩岸雙方的政策,並成為海峽兩會談判的議題。也為所謂“一軌”、“二軌”爭議作出了“判詞”:“兩岸論壇”所達成的共識,也有部分陸續成為海協與海基會商談的議題並達成協議。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兩岸論壇”對某些議題形成共識,並在論壇舉行期間就已通過媒體報導形成“造勢”的效果,使之得到多數台灣民眾的認同和支持,海峽兩會協商這些議題時進展能否如此順利。
文章說,今年五月,胡錦濤總書記與吳伯雄主席會談時,除了認為應當繼續舉辦“兩岸論壇”,而且要越辦越好之外,也贊同舉辦以文教交流為主題的“兩岸經貿文化討論”。為此,今屆“兩岸論壇”首次以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主題,重點研討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推進兩岸文化產業合作,拓展兩岸教育文化合作等三項議題,順應了新形勢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實際上,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分支,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根基。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有利於促進兩岸民眾消除隔閡,減少排斥,增進認知,推進親情,從而加強兩岸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阻遏“文化台獨”。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兩岸論壇”,賈慶林代表北京為台灣意識一錘定音,將之定位為反映愛鄉愛土的熾熱情懷和自己當家作主的樸素願望的意識,與圖謀分裂中華民族的所謂“台獨”意識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應當設法將“台灣意識”包容在“中國意識”之中,將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相連接。這樣的定位,粉碎了“台獨”分裂分子將企圖將“台灣意識”扭曲為“台獨意識”的圖謀,還“台灣意識”的本來面目,也有利於團結大多數台灣同胞以至是爭取民進黨人。參加這次“兩岸論壇”的民進黨卸任政務官範振宗,對此就深有感觸。
由此,“共同建議”中“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篡中華語文工具書”,將台灣的詞彙亦納進現代漢語詞典中,就體現了這種精神。實際上,台閩語詞彙實際也是中華文化詞彙,也是有力地阻遏“文化台獨”的武器,這就使人體味到馬英九要提出兩岸共同編篡“中華文化詞典”的苦心。遺憾的是,“共同建議”中未有建議將包括兩岸和港澳的所有孫中山先生紀念建築整體“打包”,儘早納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程序。希望在來屆的“兩岸論壇”中,能夠討論此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