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不獨北京,從上海、杭州、瀋陽到海南,全國不少省市都在打算提高計程車的運價以應對油價上漲。上海調價幅度為6.8%,北京擬把每公里租價由原來的1.6元提高到2元。但是,正如很多市民和計程車司機所質疑的:是不是只有漲價這一條路?換言之,油價上漲的成本是不是大部分由消費者和司機來承擔?
社論說,此前,本報曾經發表社論,提出“四方共擔油價上漲的成本”,即國家、出租公司、司機和乘客都彼此做出一些利益上的犧牲,各自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按照這個理念,分析以上四方在調價過程中的處境———國家的各項稅費至少是可以明晰的,司機的收入和乘客的車費也是明明白白的,只有計程車公司,由成本核算到責任承擔,還有許多模糊之處。
有關報道也表明了這一點。北京市運管局負責人認為2006年計程車的利潤已經減少到了1.68%,而一直關注計程車行業的經濟學家郭玉閃則認為這個利潤“不實”。一個根據是,2005年8月某專業會計師事務所受市運管局的委託所做的一次評審表明,每公里1.6元車型的稅前利潤率為21.03%.從21.03%到1.68%,利潤為何有這樣大的縮水,目前看來似乎沒有一個能說服公眾的明白賬。
社論指出,而成本的模糊,直接影響到責任的分擔。也就是說,面對油價上漲,公司還有沒有可以減少“份錢”的空間?如果有,運價是不是就可以不漲或少漲?
明天就要召開聽證會,聽證會上希望能夠看到公司運營成本的明晰賬,這是公眾呼籲多年而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說“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漲價’上”,這正是其一:要讓公司的成本透明,然後再確定是否漲價、怎樣漲價。
其二,現在都談到“聯動機制”,談的是要在油價和運價之間建立一種對應聯繫,避免以後再為這件事爭來論去,油價的波動直接帶動運價的波動,可以有一勞永逸的效果。這樣設想當然不錯,但是,事關運價高低的因素顯然不只是油價,油價之外,還有一個被忽略了的因素:車價。
社論說,計程車作為固定投資,其投資額無疑要影響運價。這些年來,機動車價格一路下滑,但作為初始投資的計程車運價似乎沒有過下降,也根本沒有被提出過。如果要建立“聯動機制”,除了和油價“聯動”,要不要建立和車價的“聯動”?這次聽證,也可以注意一下車價的問題。
還有,要考慮到漲價帶來的不利影響。媒體有兩個報道,一是絕大多數乘客想打每公里運價在1.2元-1.6元之間的計程車,二是北京的“黑”計程車數量已超出了正規計程車。其實這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黑車”的生存是因為廉價,而黑車的氾濫,一方面是監管問題,更重要的是,說明目前的計程車運價和運營管理方式,已經與市場實際情況不相適應———已經有過半受訪者表示漲價後減少打的,而那些“黑車”,說不定正盼望著正規車的價格越高越好。
社論認為,所以,漲價或許能解決燃眉之急,但也容易掩蓋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到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正如有識之士提出的,從長遠來看,必須要改革現行的計程車管理機制,改變經營權的行政化分配方式,鼓勵多種運營模式進行公平競爭,建立動態的計程車特許經營權使用制度,將競爭機制引入計程車行業,以市場經濟的規律來改變計程車的現狀。而這,就不僅僅是應對油價的權宜之計,而是從計程車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角度遲早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我們說“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漲價’上”,自然也包含這一層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