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本次政協會議間隙,全國政協委員、82歲的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對廣東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轉型升級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廣東的“騰籠換鳥”提法對全國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啟發性。
厲以寧認為,我國下一輪改革中,頂層設計非常重要。他對廣東處理烏坎事件的做法和成效表示讚賞,並期望廣東在繼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加強社會管理和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繼續為全國作出貢獻。
轉型升級以制度創新為基礎
南方日報:近年來,我國提出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您對此如何評價?
厲以寧:首先是產業轉移,因為從全國來看,廣東等東部地區的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要將附加值較低的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二是產業升級;三是制度創新,這三個問題是連在一起的。從整個趨勢上看,產業的轉移是不可避免的。
最重要的是,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能逐步實現產業升級。產業轉移不僅是因為要素成本的上升,也是為了更好地開發中西部市場,提高當地購買力和市場容量。
但我們要注意,所有的轉型升級,都是以制度創新為基礎的,因為只有通過制度創新,才能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
南方日報:近幾年,廣東一直引導企業特別是中小型製造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您看來,這對廣東未來的經濟發展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厲以寧:前幾年,廣東提出的“騰籠換鳥”實際上就是我說的產業轉移,將已經不適合在廣東發展的產業進行轉移,這種轉移是為了給廣東騰出空間,留給更適合廣東經濟發展方式的產業。
我認為,廣東的這個提法對全國來說,都是很有啟發性的。別的省份可以從廣東的經驗中學到更多東西。但任何地方都要選擇適合本地的政策,因為它未來要開拓的是本地的市場。
深化改革建促經濟發展機制
南方日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70次提到改革,您覺得深化改革的時機到了嗎?
厲以寧:今年更突出了改革。近年來,我們遇到了國際金融危機,改革的問題被引起重視,改革是發展的關鍵。
我們的改革如果不繼續深入下去,就可能“生病”。一會兒經濟過熱、一會兒經濟變冷,“熱了”就緊縮緊縮,“冷了”就刺激刺激,這都是外來的力量在對經濟起作用。改革就是讓你自身的機體能夠形成一種機制,政策給你刺激,那都是外來的。如果這個體制制度本身就能夠有促進經濟發展的機制,有一種對整個經濟運作的一個激勵機制,那麼就減輕了對外來力量的依賴。
當然,不是說有了機制以後,就可以不要宏觀經濟調控,而是首先要依靠自身機制的作用,不是完全依靠外來的力量對經濟進行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