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0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為祖輩而自豪”的社論,指出台灣名嘴李敖又有話說了,這回,他在香港鳳凰衛視上再提新加坡人的“笨”,並且說新加坡的建國與法治是種集體活動,真正個人出類拔萃的不多。他自稱“沒有惡意”地指出,新加坡人的祖輩都是在窮困底下、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到來這裏的,因而“種不好”。
社論指出,熟悉李敖“脫口秀”的觀眾都曉得,“李大師”是以尖銳的快人快語作為節目特色,也因此成名。顯而易見,節目中的詞語不無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成分。不過這裡提到,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祖輩的奮鬥和犧牲,本身却是個非常嚴肅的課題。
因祖輩窮困或文化水平不高,而說某個族群“種不好”,那絕對是荒謬的。萬一此論站得住腳,李敖其實也在自打嘴巴。如果《李敖自傳》所言屬實,李敖爺爺是連自己姓名三個字也不大會寫的窮苦人。
社論引述李敖說,爺爺名叫李鳳亭,生在山東省濰縣,時間約在清朝咸豐元年(1862)前後,也就是「民國」之前五十年。“他小時候,趕上荒年,跟著母親去做乞丐。一天碰到狗來咬,他母親怕他被咬到,就用身體保護他,母親却被咬致死。”年幼的李鳳亭流浪一陣,無以為生,就替“下關東”的人趕馬車。
在自傳中,李敖對祖輩的出身和經歷津津樂道,相信不是在譏諷自己“種不好”吧?要是種不好,趕馬車的爺爺就不會衍生研究文史的後代,出現以“思想家”自許的李敖。字裏行間,我們也看到李敖其實是爲曾祖母的自我犧牲,發揮了母性的光輝而自豪。
社論表示.祖輩的犧牲造就了今天的我們,這是新加坡人時刻爲念的一種情懷!縱目環顧,不難發現近兩百年來,此間設立了不少紀念各族先驅流血奮鬥的牌碑塑像。許多道路、地區和建築,也都以獻身社會的杰出人物命名。建國以來,古迹保留與紀念館的建設工作也從未間斷。眼下正值清明時節,絡繹不絕的車龍與人潮,說明瞭大家都爲祭祖忙。
固然,政界領袖如前副總理吳慶瑞,曾在1969年說過,新加坡人的明顯特點是不關心本國歷史。而李顯龍總理前天在萊佛士初院新校舍開幕時也說,享有優越條件的莘莘學子,應該想想自己爲什麽能幸運擁有這些機會。但這也反証了,在本地,瞭解新加坡歷史和建國元老的事迹,是受到特別重視的國民教育之一環。
當然,社論指出,這裡並不是說,就能夠因此而感到滿足。有關祖輩歷史的重構與認識,新加坡人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政府和民間也須要撥出更多資源,開拓更多渠道,著書立傳,通過多媒體教材,充實下一代對先輩生活軌道的體認。
李敖說,對新加坡,除了李光耀和幾位政治人物以外,他只能講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孫燕姿”,這讓他覺得新加坡人笨:制度上是先進的法治,但芸芸衆生的個人却好像都跟不上,躲在羞澀裡頭。
社論認為,“大師”如此說,自然令人感到遺憾。但是就事論事,短短兩百年的新加坡,也的確有數不清具有歷史意義的人與事,政界以外各方面的成就,很值得讓世界知道,亦有必要讓新加坡人重新認識。
李敖的豪語要是能够証明什麽,就是無論怎麽歪批邪說,都不能抹殺人們對祖輩的崇敬。先驅者往往是簡陋的、貧樸的,但也由於這樣,他們那種開天辟地、勇往直前的胸襟更值得後人欽佩。他們那種自我犧牲、前人種樹後人凉的精神,更應該讓子子孫孫深刻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