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在資本市場,無論是投資者耳熟能詳的佳通收購樺林、DSM戰略投資華北制藥、凱雷欲入主徐工機械,還是更早的紐卡斯爾入股重慶啤酒、樂凱牽手柯達……,無不透露出,對於一些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外資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關注的目光。
華商世界文章稱,猛然間發現:膠卷業全軍覆沒,零售業80%被沃爾瑪、家樂福們控制,啤酒祗剩燕京……有人說,大多數行業的前5名不是已經合資就是正在談。
水泥:發展所需
當新一輪外資幷購風潮涌入之際,誰也沒有想到,水泥行業會率先成爲外資青睞的香餑餑。而國內方面,目前水泥行業的集中度很低,行業生存壓力大,將水泥企業賣給外資是衆多水泥公司的首選。
以華新水泥爲例,這家中南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産企業,已先于所有競爭對手在湖北各地進行了戰略佈局,湖北市場在其業務收入中佔據了半壁江山,2005年湖北省內的主營業務收入爲12.97億元,同比增加了57%,區域競爭優勢明顯。
然而2006年3月8日,華新水泥公告稱,公司擬向目前的第二大股東——瑞士豪西盟(Holchin B.V.)定向增資發行A股,每股面值爲1.00元,發行數量爲16000萬股,豪西盟將按照其所接受的最終發行價格全額認購發行的股份。如果該項增發方案得到有關主管部門的批准,豪西盟將成爲華新水泥的控股股東,幷間接控制了湖北等地區域市場。
之後的4月29日,豪西盟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購買了華新水泥B股8761300股,佔華新水泥總股份的2.67%,雖然仍爲第二大股東,但從中已經看出其勢在必奪的架勢。
除華新水泥之外,德國海德堡受讓冀東水泥子公司股份,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海螺水泥也引進了摩根士丹利和國際金融公司兩家戰略投資者。這些國外巨頭進軍中國水泥市場步伐加快。
外資幷購風潮顯然不會停留在水泥這一個行業,國內産能過剩的行業如鋼鐵、汽車等,都已成爲外資幷購的熱點。
鋼鐵:物超所值
由於宏觀調控以及産能過剩的影響,鋼鐵正在步入低谷,許多鋼鐵上市企業的股票跌破了淨資産,若以目前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理論上外資祗需用1100億元人民幣就能全面收購中國最大的三個鋼鐵上市企業:G寶鋼、G武鋼和G鞍鋼。而這樣的總估值遠遠未達重建一個寶鋼的資金需求。對於外資收購方來說,這意味著物超所值,不能不動心。
2005年10月18日,中國第八大鋼鐵集團——湖南華菱鋼鐵集團和米塔爾鋼鐵公司在北京聯合宣佈,米塔爾鋼鐵以3.38億美元完成對湖南華菱管綫股份有限公司36.67%的股權的正式收購。收購完成後,華菱管綫成爲鋼鐵行業中外合資第一股,米塔爾以犧牲自己“控股至上”的原則,叩開了中國鋼鐵業的大門。
雖然中國政府出台的《鋼鐵産業發展政策》中規定,“外商投資中國鋼鐵行業,原則上不允許控股”,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米塔爾是抱著控股中國鋼鐵公司的想法進入湖南的,目前屈居第二大股東祗是暫時性的策略,一旦政策限制放開,難免不追加投資。
據悉,在華菱之前,米塔爾還與包鋼、八一鋼鐵、昆明鋼鐵等多家公司有過“親密接觸”。之所以選擇華菱,主要是因爲對華菱的産品比較熟悉。因爲華菱管綫是我國比較大的綫材出口商,産品在亞洲一帶比較有知名度。對於米塔爾公司來說,如果要快速在中國的鋼鐵市場上圈地盤,自然要選擇一個臉熟的公司。
同樣,萊鋼的出口收入也不少。而2006年初,世界第二大鋼鐵企業阿塞洛鋼鐵集團就有了收購萊鋼股份的打算,幷最終以阿塞洛動用2.236億美元收購萊鋼38.4%的股份而落幕。
可以看出,短期內國外資本所關注的國內鋼鐵公司,都是二三綫企業,而隨著國外資本對國內鋼鐵業認識的深入和中國政府産業政策的放開,這種情形遲早會改變。
金融:改革所迫
限制不止在經常項目下會逐漸放開,在資本市場,外資參股中國金融業的熱潮正拉開序幕。
根據國外銀行業的發展史,銀行間的幷購是擴充規模、開拓新市場最爲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國加入WTO後,外資銀行除積極在華設立營業機構外,明顯加快了幷購中資銀行的步伐。
2006年初,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高盛投資團就戰略投資與合作等有關內容簽署協議,高盛投資團將出資37.8億美元入股工商銀行,共獲得工行大約10%的股份。除國有銀行外,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等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悉數納入外資的視綫。國外投資銀行在幾年來的虎視耽耽之後,紛紛加入到“搶食”的隊伍中來。
此外,在證券市場,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同時在尋找收購“獵物”,似乎新一輪國內券商幷購熱潮正在興起。前者計劃通過收購遼寧證券進入中國市場。而據記者了解,摩根大通與信達資産管理就收購一事已處於談判後期,但還未就合資一事上報證監會批准。無疑,摩根大通選擇遼寧證券這樣一個“爛攤子”,與當初高盛選擇海南證券有异曲同工之妙,儘管這些資産質量較差的券商會讓外資付出不少代價,但是他們更容易拿到控制權。
實際上,外資化已經是中國證券業在國有化和民營化道路走不通之後,惟一可以選擇的模式了。通過向外資轉讓,可以使國家從證券公司這個沉重的包袱下解脫出來。
趨勢:進度過快引發擔憂
統計顯示,去年以來,外資幷購較爲集中在水泥、金融、鋼鐵、工程機械、食品飲料等五大行業。外資最爲看重的一個指標就是被收購企業的産品規模,其幷購速度已引起國人的擔憂。
對此,安邦集團高級分析師賀軍認爲,“中國市場就像一個籬笆立得不牢的菜園子,要麽不開放,一旦外資進來,却沒有規則限制,沒有《反壟斷法》;已有的規則既不全面,也缺少專門負責審查的常設機構,因此面對一些問題有些措手不及。”
據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設計的幷購潜力系數顯示,2006年外資幷購的重點行業可能集中在資源、人民幣資産和限制少、壁壘低的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