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9日電/金融業改革想搭全流通的車。
5月24日,在科博會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透露了國有銀行未來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步驟:給金融從業人員戴上“金手銬”。他說:“員工持股制是其中(金融業的股份制改革)重要的一項改革。”
中國經營報文章評論說,國有銀行在政府注資改制以前,資不抵債。注資之後,面目一新,注資來源于全民,而持股則惠及於一方。人們在唏噓之余,又不能不慨嘆股改正在給金融業改革帶來契機。不難想象,如果沒有全流通作爲依托,員工即便持有股份恐怕也祗能是畫餅充饑。
單就員工持股而言,不是一件壞事。被諸多專家反復引述的一項調查證明,實行員工持股的企業與未實行員工持股的同類企業相比,勞動生産率高出30%左右,利潤大約高出50%,員工收入高出25%~ 60%。而個別國家金融業中有的員工持股已達90%以上。
文章指出,員工持股計劃在海外風靡30年,作爲一種軟約束,借用到管理層精心呵護的金融業原無可厚非。然而最怕這套管理工具被人生搬硬套,真正做到了“有樣學樣”反倒麻煩。在 證券業曾開風氣之先的大鵬證券,有近1/3的股份爲員工所有,然而危機來臨的時候,倒得比誰都快,可見員工持股不能祗學形式。
中國金融業的薪酬水平,在衆多行業中屬於上乘。這在業內的高管人員身上體現得更爲明顯。但業內仍然比照外資銀行的薪酬標準,尤嫌不足。
文章認爲,這種心態特別值得警惕。客觀上,員工持股計劃是職工掏錢買自己的企業。但實際操作中,資金來源大多可以巧立名目,千回百轉,最終做到慷公司之慨,得一己之利。而且,如果在實施過程中,過分拉大行業內部高管人員與普通員工的收入差距,以中國目前的社會環境,未必是一件幸事。但是,如果通過員工持股降低員工高收入給銀行經營帶來的壓力,幷使一些潜在福利顯性化,增加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倒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收穫。
如何興利除弊,全看改革過程中的社會力量參與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