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今年全國“兩會”上,58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啓動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的提案。之前,3位文物古建築、城市規劃及雕塑專家向運河沿岸18個城市的市長發出了一封運河申遺呼籲信,幷得到沿綫城市的積極響應。從江蘇省傳出消息,江蘇境內的運河沿岸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在結合南水北調東綫工程中已經展開。
國際金融報文章表示,最近,長三角地區令人激動的文化新聞還不止運河申遺。
6月2日,由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參加的“第二届文化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在紹興閉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中心的專家、世界銀行官員與各國學者和官員一起,共同探討文化遺産保護、合理旅遊開發、遺産融資等問題。會議還發佈指引城市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完美結合的《紹興宣言》。
日前,江蘇省已確定六處古文化遺存作爲江蘇“世界文化遺産”預備清單項目上報國家文物局。這六處古文化遺存分別是:蘇州江南水鄉古鎮、常州春秋淹城遺址、南京城墻、鎮江三山風景名勝區、無錫惠山古鎮祠堂建築群和淮安洪澤湖大堤。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5月31日在杭州透露,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浙江省級財政從2002年起每年拿出500萬元,專項用於民族民間的藝術搶救和保護。這個數字,在全國各省市中排名第一位。
文章認爲,文化建設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基礎和重要內容。長三角16城市之所以能組合成一個實力强大的城市群,不僅在於16個城市地緣相近,經濟融合越來越頻繁和密切,更爲重要的一點就在於16個城市有著相近的堅實文化基礎。
從六朝前的吳越文化到六朝後的江南文化再到上海開埠後的上海文化,靈活、纖巧、文雅、開放、剛柔相濟,成爲長三角16個城市的文化交集。這種文化交集也成爲長三角推進一體化進程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礎。
近幾年長三角區域經濟融合的不斷深入,一體化進程不斷提速,已然成爲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主要力量。然而,在重視經濟融合的進程中,我們似乎忽略了文化一體化的建設。
而現在,我們欣喜地看到,長三角16城市的管理者開始重視幷切實推進文化現代化建設,運河沿綫城市聯合申遺,就是一個明證。
文章稱,京杭運河對於長三角16城市意義重大,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其長度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它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爲1442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爲877公里,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悠悠運河從隋朝流到現在,有專家說,運河的偉大不亞于長城,因爲它融合了一個國家。
其實,何止運河,幾千年江南文化留給我們的共同文化遺産數不勝數,在文化建設進程中,長三角可以開展的合作也是無窮無盡。聯合運河申遺,祗是一個開始,在古鎮、古城墻、民族民間工藝等領域,長三角16城市都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建設。
文章最後說,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應是長三角之魂。也許祗有建設名副其實的文化長三角,長三角16城市經濟一體化才能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