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而不合 中國鋼企重組極待破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04 16:24:41  


  今年6月,坐在“全球第一大鋼鐵企業”交椅上的米塔爾(Mittal)與總部設在盧森堡的全球第二大鋼鐵企業安賽樂(Arcelor)合併。聯姻後的“安賽樂—米塔爾”成為橫跨歐洲、亞洲、北美、南美、非洲五大洲、鋼產能約1.2億噸、約占全球市場10%的超級巨無霸鋼鐵企業。 

  “安—米”鋼鐵航母的打造速度令人吃驚! 

  2001年,法國于齊諾爾、盧森堡阿爾貝德和西班牙阿塞雷利亞3家企業聯合組成安賽樂,鋼產能達到4600萬噸,成為當時世界最大鋼鐵企業。2004年,註冊于荷蘭的LNM集團和伊斯帕特集團合併組建米塔爾鋼鐵公司,後又收購了美國國際鋼鐵集團公司,鋼產能約7000萬噸,坐上“全球第一大鋼鐵企業”的交椅。 

  2006年1月,米塔爾提出,以186億歐元現金及換股方式收購經濟實力與自己相當、技術實力略勝一籌的安賽樂。為擺脫被合併命運,安賽樂曾先後求救於寶鋼集團和俄羅斯謝韋爾鋼鐵公司。但米塔爾不惜兩次大幅度提高報價(258億歐元、270億歐元),並做出了一系列讓步(其中包括,同意合併後的新公司命名為“安賽樂—米塔爾”等)。面對米塔爾的巨大誘惑和壓力,安賽樂終於抵不住了。2006年6月末,安賽樂股東大會批准了與米塔爾的合併,米塔爾家庭持有43%的股份,安賽樂股東擁有50.5%的股份。 

  自此,“安—米”鋼鐵航母鳴笛起航。   

  最近,給世界鋼鐵業帶來“震動”的莫過於“安賽樂”與“米塔爾”合併一事。 

  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而分散,霸氣十足的“安—米”自然不會放過容易到手的肥肉。據悉,米塔爾已收購了湖南華菱管線股份有限公司36.673%的股份,安賽樂收購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38.41%股份的報告,也已上報有關政府部門。中國這兩家鋼企產能合計2000萬噸,僅次於寶鋼,居國內第二位。合併後的“安—米”提出,到2015年鋼產能將達到2億噸,並購利劍直指包括巴西、中國、印度等國的鋼鐵企業…… 

  “鐵礦石等原料價格的升降,世界鋼材市場份額的劃分,甚至交易規則將越來越多地取決於這些鋼鐵大鱷。這對國內鋼企來說,影響之大之遠是顯而易見的。國內鋼企重組已成為當務之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專務理事王承榮說。 

  ●缺少強強聯合,“聯”而不“合”的問題嚴重 

  中國鋼鐵企業重組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1997—2004年,先後有30多家鋼鐵企業兼併重組。自2005年國家下達《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以來,又有十幾家鋼鐵企業走上聯合重組之路。 

  專家指出,1997—2004年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多是區域性的聯合重組和強弱聯合重組。比如,邯鋼兼併衡水鋼管廠和舞陽鋼鐵公司,湖南的湘鋼、漣鋼、衡陽鋼管廠組建華菱集團公司,寶鋼總廠聯合重組上海鋼鐵和梅山鋼鐵。這些聯合重組取得了較大成功,成效最大當數寶鋼、上鋼、梅鋼的聯合重組,目前已躋身世界企業500強。 

  2005年以來,鋼鐵企業聯合重組的步伐加快,並出現跨地區聯合重組和民營、國有企業聯合重組,以及強強聯合重組的苗頭。2005年8月16日,鞍鋼與本鋼組成了鞍本鋼鐵集團;2005年10月22日,首鋼與唐鋼合資組建了首鋼京唐鋼鐵有限公司,共建年產鋼1500萬噸的曹妃甸鋼鐵基地;2005年12月28日,武鋼與柳鋼聯合成立武鋼柳鋼(集團)聯合有限公司,聯合後擬共建防城港千萬噸級的新鋼鐵基地…… 

  “地方區域性的、強與弱的聯合重組相對容易些,都進行得比較成功。但真正能快速強大起來,爭得與國際鋼鐵巨頭對話的‘話語權’,還得靠強強聯合。但問題是,中國缺少的正是跨省市、跨地區具有實質意義的強強聯合重組。即使有強強聯合苗頭,但‘聯’而不‘合’的現象嚴重而普遍,有的是以重組之名行擴大自身規模之實。”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咨詢服務部改革調研處處長楊大毅說。 

  比如首鋼與水鋼是跨地區的聯合重組,通鋼、建龍鋼鐵與吉鐵也是跨地區的聯合重組,但均稱不上是強強聯合;首鋼與唐鋼是跨地區的聯合重組,但只限于增量上的戰略合作。至於鞍鋼和本鋼,雖然兩家合起來有2000萬噸產能,但它不是以資產為紐帶的集團公司,目前僅成立了董事會推進委員會,下一步成立董事會、進行資產重組等工作仍很艱巨。 

  ●被多塊“堅冰”圍困,強強聯合舉步維艱 

  “跨區域的強強聯合重組確實很難。”王承榮說,“觀念上的誤區、體制上的障礙、利益上的矛盾、人事上的阻力,以及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都是阻礙強強聯合的‘堅冰’”。 

  一些鋼鐵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即使是在一個集團裏,也貌合神離,搞重複建設,只顧追求自身發展。究其原因,是由於這些企業主要領導人,存在“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思想,擔心聯合重組後精簡幹部,丟掉自己的“位子”。 

  王承榮說,中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行“統一所有、分級管理”的模式,在這種體制和機制下,企業在聯合重組時就成了各級政府間進行利益協調、討價還價的一個砝碼。這已成為產業統籌規劃、企業聯合重組、謀求規模經濟、科學發展中存在種種問題的根源。 

  不僅如此,中國現行的財稅體制是“分稅制”和轉移支付制。分稅制把所有稅種分為中央政府收入、地區政府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三類。有的地方擔心,重組後的企業會統一發展規劃,如果規劃不在當地發展將影響地方收入,所以,只願意搞鬆散型企業集團,對以資產為紐帶的聯合重組閉口不談。這已成為鋼鐵企業跨省市、跨地區強強聯合重組的最大障礙。 

  此外,國有鋼企的歷史遺留問題,如企業辦社會和輔業單位的負擔沉重等也成為聯合重組的“絆腳石”。“儘管國際鋼鐵集團虎視眈眈、來勢兇猛,但國內一些企業仍然缺乏重組壓力。”王承榮說,當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生存發展問題受到較大威脅時,企業聯合重組的壓力大,有利於加快聯合重組的進程。目前,一些鋼鐵企業的日子比較好過,不急於聯合重組。但是,如果非要到了競爭對手兩敗俱傷再言“合”,給國家、企業和職工造成的損失就太大了。 

  ●為了產業安全,提升競爭力,加快重組很緊迫 

  集中度低已成為中國鋼鐵產業市場控制力差、自主創新能力低、企業綜合實力不強的根本原因。“十五”期間,鋼產量由2000年的1.28億噸增長到2005年的3.4億噸,5年淨增2.12億噸,增長166%,創世界奇跡;而按排名前8家的鋼鐵產業集中度,由2000年的44.1%降至2004年的29.7%。按同口徑計算,2004年世界主要產鋼國的鋼鐵產業集中度,美國為73%,日本在80%以上,歐盟15國和韓國在90%以上,唯獨中國在30%以下。 

  鋼鐵產能過剩迫切需要通過聯合重組合理配置資源。據統計,“十五”期間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高達6826億元,是1953—2000年(“一五”到“九五”)累計投資總量的1.32倍,總產能已達4.6億噸,除已生產3.4億噸鋼之外,過剩產能達1.2億噸,此外還有在建產能7000萬噸,擬建產能8000萬噸。產能過剩一方面要通過環保標準、產品質量標準、企業准入條件等進行限制、消化;另一方面則需通過聯合重組、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優化來解決。 

  王承榮指出,國內這幾年鋼鐵產能迅速擴張,鋼材市場供大於求的狀況越來越顯現,鋼材價格下滑,企業效益下滑,有的企業已出現虧損,這種嚴峻形勢也在催促鋼鐵企業加快聯合重組的步伐。(來源:人民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