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2日電/4月6日至11日,沙塵天氣波及中國北方11個省區市,局部地區出現了少見的沙塵暴。很多地方的市民出行困難,北京醫院裏患呼吸疾病的人數驟增。其實,自2月份以來,中國北方地區共出現了8次沙塵天氣過程,國家林業局沙塵暴災害應急處置辦公室昨天正式啟動沙塵暴災害應急預案。
《新京報》今日發表的社論說,進入本世紀以來,沙塵暴時常光顧北京。由於及時採取了相應的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前兩年,由於大自然幫忙,沙塵天氣有所緩和。
社論指出,近年來為治理沙塵暴,國家、社會團體、個人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治理沙塵暴是一項科學工程,需要不斷檢討和校正治理思路。曾經試圖用樹林來阻擋沙塵暴,事實證明難以做到:沙塵暴的高度遠遠高於樹林;樹木在乾旱區成不了“氣候”。但是,如果變一個思路,用草來“捂蓋”沙塵源,就可以讓風裏少攜帶沙子。
強風經過的地方,大漠、草原、沙地、農牧交錯區,如果土壤變得鬆動了,土壤就保不住,就會隨風進入北京,甚至跨過太平洋。如果讓沙塵類物質停留在原地,吹到北京的風即使成暴,也不會是沙塵類型的。穩定沙塵源的出路是讓乾旱半乾旱區恢復密集的草。對真正的沙漠地區,明智的辦法是,人退出來,為沙漠讓地盤。
社論指出,最近幾年的沙塵暴增多,與內蒙古等地區的沙地草地退化有關。目前的生態退化還沒有達到極限,只要從政策與管理措施上調整土地使用功能,草原重新恢復“青春”是相對容易的。
中國大部分乾旱半乾旱地區是沙塵暴的源頭。在那裏,草的作用大於灌木,灌木大於林。而有的現行的做法是,草出了問題,拿林來治;費用使用給林多,灌木次之,草最少。實施退耕換林的地方,“還”林有錢,還草不給錢或給錢少,這樣老百姓就不顧樹木能否成活都來造林。錢花出去了,林卻沒有活下來。
社論認為,要解決中國的沙塵暴問題,還應該思考怎樣考核乾旱半乾旱地區官員的政績。目前的做法是,哪里退化得嚴重,哪里得到的國家治理費用就多,這樣就變相鼓勵了生態破壞。如果政策上對保護好的地方予以大量經費支持,對保護差的地方實行懲罰,當地官員就會動腦筋花好國家的錢。
至於牧民,我們不妨算另外一筆賬。一個幾萬平方公里的旗,牧民也就萬把人,用治理的費用給牧民發“工資”都是合算的。事實上,國家給的治理費用也超過了牧業收入。
在這方面,需要相關專家認真研究出方案來。建議在嚴重退化的地區人退保草,治理經費與治理效果掛鈎,建設有民族特色的生態小城鎮。
社論總結說,中國科學院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盟連續5年的試驗證明,減少人為壓力,解放自然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後國家的治理經費使用應當向小城鎮集中,建立自然保護區,實現自然力恢復,國家補助牧民,讓牧民變成生態的保護者。這樣,減輕中國沙塵暴危害就大有希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