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旅汽車神話破滅的背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2 07:40:26  


  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縱觀國內汽車業,國際汽車巨頭基本上全部尋找到了合資夥伴。但從目前的情况看,有的却不盡如人意。財富時報文章稱,北京旅行車廠與日本五十鈴和伊藤忠合作失敗,就是值得深思的一例。 

  北旅的主營業務是旅行車生産。1985年,北旅的旅行車生産能力便已達到2000多台,成爲北京市工業企業衆中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集體所有制企業之一,也是中國汽車行業中三大旅行車廠之一(瀋陽金杯、天津天客、北京北旅)。1994年,“北京北旅”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爲中國汽車“第一股”。“北旅汽車神話”由此誕生。 

  1995年,北旅將佔總股本25%的法人股轉讓給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成爲國內第一家上市的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從1997年開始,北旅却連續三年出現虧損,導致2000年被PT (特別轉讓)。 

  文章分析道,導致北旅衰落的直接原因,在於斥巨資引進了落後的車型。1993年,北旅曾與日本五十鈴簽訂合同,引進七十年代的BL/BE車型技術及生産工藝設備,這花去了北旅上市融措到的1.2億元資金中的絕大部分。北旅高層堅持認爲淘汰車型引進的條件優惠,産品獲利的空間很大。結果,市場銷售的不利局面,無情地證明了此次車型引進的失誤。 

  爲了擺脫困境,北旅汽車也走上了合資的道路。1995年,日本伊藤忠和五十鈴受讓北旅法人股總股本的25%,幷承諾8年不退股。然而,在解釋爲什麽要引進兩個日本股東,幷使其股權達到25%以上時,北旅表示就是想獲得一個合資企業的身份。這似乎就注定了日方在企業中幷不可能實權性的角色。 

  有關專家指出,“産品策略失誤”和“合資未合營”是北旅失敗的主要原因。6年過去了,北旅合資之事已經成爲過眼烟雲。但對我們現在健在的合資企業能有什麽啓發? 

  這裡面至少提出了三個核心的問題:一是爲什麽要合資?二是選擇生産什麽樣的合資産品?三是合資雙方如何融合? 

  核心技術嚴重缺失 

  文章指出,從1984年北汽與AMC合資成立北京吉普開始,中國汽車企業與國際汽車巨頭的合資實踐至今已有20餘年了。合資的初衷,是“用市場換技術”。市場被換走了20餘年,但仔細打量目前中國各合資汽車公司,用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市場潜力巨大的市場換來的技術何在?連基本的技術都不存在,何談核心技術?“汽車産業在自主創新上已經形成了對外依賴”,汽車界惟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說,根據統計,中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已經到了危險的境地:2003年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比例僅爲1∶0.07,而日、韓兩國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10左右。“强化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有效銜接,提高技術配套和自主開發能力成爲一句空話,在這樣的形勢下,汽車業界有不少人仍然很糊塗啊!” 

  “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設計,‘以市場換技術’導致的結果事與願違。中國轎車工業在技術能力上長達20年的停滯不前,原因就在這裡。”科技部研究室主任梅永紅的說法體現出絕大多數人的觀點——合資企業正在遏制自主品牌的研發能力。 

  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表示,中國汽車目前表面上形成産銷兩旺的局面,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後,“市場讓出去了,原有技術也丟了,新的技術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車工業”。他說,中國的汽車生産技術和能力就是在這種壯士斷臂之舉下被廢掉,直接導致目前中國汽車市場90%被跨國公司佔領的局面。 

  本土化車型毫無踪影 

  文章稱, 合資之初直至現在,合資公司推向中國市場的車型不在少數。但車型的選擇從來都不在中方掌控之中。有的合資公司外方先是把已經落後的車型拿到中國市場“試水”,稍好的車型又全部打上了“洋品牌”的烙印。“現在有的國産汽車渾身上下找不出中國字來,最多在靠近排氣管的位置找到個中國編號。”汽車界資深人士賈新光如是說。 

  如果“技術換市場”成立,那麽,合資公司應扎扎實實研究中國消費者的市場動向,了解中國市場對汽車的文化需求,從而開發設計出適合中國人駕乘的“本土化”車型來。但合資公司N多次新車下綫和上市發佈會,都是介紹此車型在世界市場上如何風光,在歐洲和北美市場銷量如何節節攀昇,唯獨沒有在中國研發,針對中國消費者的車型。 

  中方漸失話語權 

  文章認爲, 由於支撑汽車産業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雖然中外雙方的股比是50∶50,但中方的話語權和所獲利益却不足50%。原本沒有産品話語權,後來中方連營銷主導權都沒有了,所謂“二權俱無”,責權利明顯出現偏頗。 

  南京菲亞特孫勇辭職,北京現代郭謙離任,表面看是職業經理人的正常聘任和解約,實質上是中外雙方權利博弈後失衡的後果。而爲了得到“核心技術”,學到“管理經驗”,行業主管部門也不得不忍氣吞聲,聽之任之。 

  企業管理大師杰克·韋爾奇曾說過,過分關注經營戰略上的匹配而忽略了企業文化的融合,是企業兼幷重組的一大陷阱。這些年來,業界不時風傳這樣的信息:某某合資公司中外方摩擦不斷。稍後再觀察一下該企業的市場表現,已不如中方主導營銷的時候了。外方重于用數字說話,而中方則善於憑自己對市場和文化的深切體會决策。 

  分析完這些,北旅合資失敗的原因就顯而易見,北旅神話的破滅也當在情理之中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