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堅守18億畝耕地這條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5 06:46:11  


如何守住18億畝耕地保有量這道“紅綫”,是“十一五”期間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耕地保有量保持1.2億公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約束性指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綫”。如將單位換算成畝,1.2億公頃就是18億畝。 

  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如何做到既實現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又守住18億畝耕地保有量這道“紅綫”,是“十一五”期間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 

  不容樂觀的耕地現狀 

  “人均耕地少,質量不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這是國土資源部對中國耕地現狀的描述。支撑這種描述的是三組數據:一組是截至2005年底,全國耕地面積爲18.31億畝,人均耕地1.4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一組是中國現在耕地中,高産田僅佔28%,中産田爲40%,低産田爲32%;另一組是中國耕地後備資源量僅爲1.13億畝。 

  與資源不足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較快的耕地减少速度。“十五”期間中國共减少耕地9240萬畝,年均减幅達1848萬畝! 

  文章指出,更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土地粗放利用的現象還十分普遍。此外,一些地方違法違規圈佔耕地仍令行不止。2005年是中國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的第3年,儘管國土資源部對違法用地繼續保持高壓態勢,但2005年當年未批先建佔用耕地的面積仍達30.8萬畝。 

  著力處理好三個關係 

  據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司長樊志全介紹,耕地减少的途徑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建設用地,二是灾毀耕地,三是生態退耕,四是農業結構調整。 

  文章稱,仔細分析“十五” 中國耕地變動情况,我們發現,生態退耕是造成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十五”期間中國共計减少耕地1.13億畝,其中生態退耕8065萬畝,佔70.9%;建設佔用耕地是耕地减少的第二大因素,“十五”期間中國建設佔用耕地佔14.4%;列第三位的因素是因農業結構調整减少耕地佔11.4%;列第四位的是灾毀耕地佔3.3%。 

  業內人士認爲,“十一五”時期,有效遏制耕地减少勢頭需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生態保護與耕地保護的關係,核定適當的生態退耕數量。“十五”生態退耕已佔到耕地减少量的7成,年均退耕1600多萬畝,顯然,“十一五”無法繼續如此大規模的生態退耕。
 
  二是建設用地與耕地保護的關係,堅持“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集約高效”的原則。統計顯示,“十五”期間中國共新增建設用地3285萬畝,其中一半佔用的是耕地; “十一五”時期要嚴控建設用地數量特別是建設項目佔用耕地數量。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也是一條重要路徑。2005年,中國鼓勵使用存量建設用地,全年全國城鎮建設用地供應中存量土地佔56%。 

  三是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的關係,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在嚴格管理的同時,優先保障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支持有利於結構調整的項目建設用地。 

  必須嚴把土地閘門 

  專家分析,“十一五”期間,即使採取嚴而又嚴的土地管理措施,中國建設佔地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仍將十分突出。文章表示,在這種情况下,更需要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嚴格把守土地閘門。 

  嚴把土地閘門,是强化土地宏觀管理的重要措施。在2004年的宏觀調控中,國務院首次把土地制度定位爲國家最重要的宏觀經濟管理手段之一。近兩年來,國土資源部積極參與宏觀調控,基本刹住了亂設開發區“圈地”之風,各類開發區數量從6866個核减到2037個,規劃面積從3.86萬平方公里壓縮到1.17萬平方公里。全國共調整劃定基本農田1.07億公頃。 

  據樊志全介紹,今年國土資源部將繼續嚴把土地閘門,科學編制新一輪規劃,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特別是佔用耕地數量,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加强全國土地調查,是樊志全提出的建議。他說,由於1984年開始的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距今已經20餘年,所以非常有必要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幷建立起統一的土地分類、調查、登記、統計制度,從根本上解决地方上報土地數據不實的問題。
 
  國土資源部表示,“十一五”期間將繼續嚴格執行《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對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沒有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的建設項目,不予項目用地預審;對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發展規劃和市場准入標準的項目,堅决不予供地。據悉,國土資源部將適時出台新的禁止供地和限制供地項目目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