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3日電/一段時間以來受到媒體的連續炮轟的壟斷企業員工高收入現象終於有了一絲回響:基於輿論壓力,浙江、江蘇、天津等電力企業開始醞釀减薪。
紅網發表文章稱,壟斷企業面對公衆和媒體的炮轟,再也坐不住了,這說明某些壟斷企業尚有感應社會的能力和自我審視的勇氣。
文章認爲,電力企業减薪,象徵意義多於實際意義。因爲它是一種屈服于輿論壓力的暫時性自發行爲,而且也沒有完善、可靠的後續制度保障,因此存在著反彈的可能。很難想象,在公共輿論沒有集中關注的情况下,壟斷收益豐厚的壟斷企業不會再反彈加薪。
而且,百姓能否從電力業减薪中受惠也存在著一個利益歸宿的問題。如果電力業减薪的利益如石沉大海,不知去嚮,或者成爲腐敗分子的盛宴,該加的電價照加不誤,百姓沒有從中受益,那麽這種减薪也就沒有什麽實際意義。因此,减薪對於電力企業來說,也祗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更多的問題有待相關部門介入、解决。
更進一步,電力企業减薪,是不是由諸多壟斷企業擺成的“多米諾骨牌”中倒下的第一張,能否由此觸發更多的骨牌轟然坍塌?恐怕這才是公衆最關心的話題。電信、石油、烟草、銀行、鐵路……等等,與電力一樣受到公衆垢病的壟斷企業,能否在電力業减薪的帶動下,祭起“自裁”的大旗,减少壟斷福利,還原公共福利?
文章表示,希望如此,但不容樂觀。“經濟人”總是以追求最大的利潤爲終極目標,要一個企業、經營者主動减少利潤收入,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是不現實的,來錢容易的壟斷企業尤爲如此。即使他們一時屈于公共輿論壓力,適應减薪以表姿態,多半也是權宜之計,不能長治久安。因此,解鈴仍須系鈴人,打破由行政壟斷引發的過高的壟斷福利,還得靠行政手段――引進競爭、削弱壟斷、制定合理的壟斷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壟斷企業管理透明度、加强對壟斷企業的監管與懲罰力度……等等。
面對電力業帶的好頭,壟斷企業和政府都應該有所表示,行動起來,著實解决諸多壟斷企業的不合理收入,還社會一個公正,也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