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父母的難題:“易開罐的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9 17:01:48  


  有一種病毒,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
竟然有“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原因有三: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她的父母常常出境,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菲傭一間間敲開廁所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 

  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來源:《商業周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