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說,“百萬人民倒扁”,可能在凱達格蘭大道提前登場。
凱達格蘭大道,陳水扁曾在此舉行就職典禮,如今卻成了人民轟他下台的平台。
載舟是凱達格蘭大道,覆舟也是凱達格蘭大道。
社論說,凱達格蘭大道的沿革,印證了台灣政治的變遷;而陳水扁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更是親手為歷史作了註腳。
“介壽路”是威權時代人民向政治中樞表達效忠的場域;台灣“總統府”巍然矗立,人民井然有序地齊聚在其跟前,向它高呼萬歲。“總統”亦在此閱兵,彰顯其統治的威儀。然而,隨著台灣政治的蛻變,“介壽路”變成了人民示威發言的政治制高點,不論什麼訴求,動輒數萬數十萬人民開到“總統府”的面前;於是“介壽路”就有了“凱達格蘭大道”的況味。
社論說,凱達格蘭大道同時具備了統治者展現威勢與人民表現力量的多元機能,儼然成為統治者與受治者分庭抗禮的競技場(arena),甚至成為統治者與受治者針鋒相對的政治戰場。
陳水扁有很好的政治嗅覺,他將“介壽路”改成“凱達格蘭大道”,就是要點出歷史大勢的此一變遷。但是,當他命名“凱達格蘭大道”時,他的行為卻退行至較“介壽路”時代更不堪聞問的地步;正如他命名“二二八紀念公園”,他的行為卻徹底背叛了二二八。
社論指出,大家應當記憶猶新,過去最能在“總統府”前凸顯受治者立場的事件,是一九九七年的“五一八用腳愛台灣”大遊行。主持者將一隻雷射光的大腳印投射到總統府的尖閣上,腳印上映著“認錯”兩個大字,群眾並高呼“‘總統’認錯,‘閣揆’下台”,展現了強烈的“凱達格蘭大道”風情。
那一次示威,因白曉燕案引爆民憤而起,是由民進黨的外圍組織主辦,但標榜超越黨派、不准出現黨派旗幟,而確實號召了跨黨派的民間響應。那次遊行重創了國民黨政權,儼然成為民進黨在二000年贏得政權的奠基典禮,將陳水扁推上了台。
如今,群眾再度聚集凱達格蘭大道,事件則從白曉燕案,變成了陳水扁的全面失政與駭人聽聞的貪腐;將進駐凱達格蘭大道者,則由民進黨的外圍組織,變成了由民進黨前任主席施明德所號召的堪稱不分藍綠的百萬人民;民進黨幕後主導的“用腳愛台灣”的隊伍已經通過了將近十年,如今高喊“阿扁下台”的大隊即將進場;那一隻雷射光的認錯大腳印,也將換上一隻倒豎的大拇指。
社論指出,凱達格蘭大道上進進出出隊伍的走馬燈,反映了台灣政治局勢的流變。不變的大勢之所趨則是:受治者的地位在此上升,統治者的地位在此相對抑降。如今,統治者的宮殿門戶洞開,動不動門口就坐著數萬數十萬血脈僨張的群眾;這究竟是顯現了台灣民主的提升,或反而揭示了台灣政治事事皆要到總統府前一較高下的無限上綱?無論如何,凱達格蘭大道如今無疑已是台灣的政治寒暑表了!
陳水扁否定了介壽路,意在揚棄那個在他眼裡充滿罪惡的封建威權時代;然而,當百萬群眾將聚集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反抗陳水扁的貪腐不義,陳水扁卻又預先宣判他們的“流血革命”違反了“憲政體制”。但是,畢竟“介壽路”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難道陳水扁面對自己命名的凱達格蘭大道,也會全身觳觫發抖?
凱達格蘭大道上的雷射大腳印把陳水扁送上台,凱達格蘭大道倒豎的大拇指則要把陳水扁拉下台。凱達格蘭大道儼然已成了真正的民主大道,且在它的命名者陳水扁身上得到印證。
載舟是凱達格蘭大道,覆舟也是凱達格蘭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