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十八屆三中全會於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評論普遍認為,此次會議將“定調”中國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和改革思路。韓國湖西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全家霖在接受國際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35周年之際,十八屆三中全會有望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國際在線報道,在回答記者有關“對於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最關注哪些議題”的提問時,全家霖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為未來十年的中國經濟改革描繪藍圖,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將是中國政府如何轉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職能。
全家霖說:“為了更加靈活地應對(世界經濟形勢),應該讓市場充分發揮功能。中國政府在經濟改革過程中,重點強調把政府的一部分職能交給市場,由市場自身來調節,並推動企業發揮作用,很好地反映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問題是如果企業過於追求自身利益,會導致社會福利方面的問題或社會發展均衡和公平性等方面的問題。所以,政府在轉變角色和職能的過程中,也要強化監督和管理的體制。”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創造了輝煌的“中國式”經濟奇跡。2010年,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成為全球公認的、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與中國類似,韓國在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成就,也就是被外界所熟知的“漢江奇跡”。而這個時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也造就了“三星”、“現代”、LG、SK、以及“樂天”等數十家韓國大型跨國企業。當前,中國正努力培養自己的世界級企業。全家霖教授對此評論說,規模化的大型企業有助於提升國際競爭力,而與此同時,必須處理好企業經營與社會責任方面的關係。全家霖說:“當時的韓國為了擺脫經濟困境,需要實現規模經濟,不形成一定的規模,就會在國際競爭力、產業競爭力方面落後。所以,在規模經濟的效應下,培育出了一些大型企業。但並不是韓國所有的大企業和跨國企業都發展得好,比如無法適應國際環境而淘汰的破產企業也不少,能夠順應形勢發展而引導創造型經濟的企業才能維持生命力。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財富向大企業集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須處理好經營和社會責任的關係。)如果三星、現代、LG等大企業純粹為了自身利益行事,就不會有今天的成果。他們在社會公益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在發展過程中關注了對社會的補償,這也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當前,中國一方面要培育自己的大型跨國企業,同時也要解決涉及電力、石油、鐵路、電信等多方面的壟斷問題,促進各行業、各領域的公平、有序競爭,加快基礎產業的改革。在這一問題上,全家霖認為,放寬壟斷行業的准入條件,引入更多民間資本是重要途徑。“上世紀70、80年代韓國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為了國家的發展,需要形成規模經濟,需要把企業的規模擴大化,從而產生了壟斷的現象。壟斷最大的弊端是無法快速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並且在積累自身財富的過程中,更加側重於安於現狀,忽視培育新的經濟和新的產業。所以韓國經歷了把韓國重工,韓國道路公司等進行公司化和民營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不只是依靠壟斷的資源來發展,而是努力創造出新的產業和新的經營利潤。韓國現在也有鐵路、石油、通信、電力等領域的國有企業,但是將它們民營化的呼聲很大。當然這裡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民營化可能導致)價格上漲,增加消費者負擔,但是從全體社會的收入增加的層面來講的話,與其因資源壟斷而導致財富不平衡、違背公平性,還不如推行民營化,讓財富分散到普通人手裡,這樣的觀念在韓國是受到認可的,民營化的成功案例也得到社會的好評。”
全家霖教授認為,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就任以來,始終強調堅持繼續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通過即將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國將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轉變為更為具體實際的改革方案,並通過對方案的落實和實施,實現民族復興和繁榮的“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