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台灣的經建會前天指出,由於出口、訂單及生產等實質面指標成長轉趨緩和,加上金融面表現也不盡理想,以致領先指標及同時指標均下降,景氣對策信號分數一口氣降了5分,但景氣仍維持綠燈;景氣領先及同時指標雙雙下降。綜合而言,島內景氣擴張腳步略顯緩和。不過經建會又說,近來物價上漲問題雖成焦點,但在全球經濟成長較預期為佳,外銷訂單屢創新高,失業率穩定下降,加以股市近來表現亮麗的情形下,未來經濟前景仍然樂觀。
社論指出,而在此之前,中經院與台經院亦分別依據與上述大同小異的理由修正了全年經濟成長預測;只是一個調升,一個調降。無論升降,大家都同意今年景氣將逐季下滑,可能的問題也都知道,但這些似乎成不了政策討論的焦點,整個政策主軸被物價牽著走;然而從中經及台經兩院的預測來看,物價上漲不會是景氣的關鍵,也不致超過2%。既然如此,人民關心物價上漲所為何來?事實上,人民真正關心的是,為什麼平均薪資上漲連2%都沒有,以致實質薪資出現負成長的現象。真正的關鍵點在於薪資不漲,而不是物價漲太多;因而試圖壓抑物價來支撐實質薪資,完全是錯誤的方向。
社論表示,當政策失焦時,便會把所有的精力投注在如何讓物價不漲;但政策宣布前並未規劃清楚,結果,電價一會兒說要漲,一會兒又說不漲,最後說是部分漲,搞得人心惶惶,於是原本不嚴重的問題,卻因為政府的過分關注與反覆,反而成為物價上漲預期心理的根源。
回到問題的核心,大家害怕物價漲,是因為擔心其漲過薪資成長,那麼薪資如何能漲呢?經濟成長正是關鍵;而近來經濟成長的基盤不斷地因為一些道德性訴求而受到侵蝕,才是讓薪資漲不起來,及小市民無所適從的根本原因。為了環保,重大投資得停擺;為了所謂租稅公平,產業獎勵也不行;為了生態,山區也禁止開發;為了原住民,自由貿易港區雇用勞工規定不能太自由;為了二氧化碳爭議,自己先揮刀自宮;為了所謂人道精神,照護事業不得由營利機構辦理;為了不知道的什麼教育理由,不開放國外知名學府來台設立分校;為了怕背上賤賣資產的罪名,縮手外人經營島內銀行;為了社會風氣,不准設立博奕事業等等。
社論批評,這麼多的管制與限制,台灣真的變得比其他國家更環保與道德了嗎?根據先進國家的經驗,環保與經濟成長一定可共存的,政府的作法也應往這個方向努力才是,而不應民粹式地只是宣稱:當環保與經濟成長衝突時,要站在環保這邊。政府功能之一,本在於協調社會利益,一刀切的管制政策,是最保守的差勁政策。
另外,如果有人敢掩耳盜鈴地宣稱,台灣的道德優於先進國家,那真是個天大的笑話;這樣假道德之名的管制,形成了多少的地下經濟活動?當一個已經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社會,但許多服務業大多仍以非法型態存在時,也難怪許多如卡債影響的數據也計算不清楚,稅也收不到,財政當然有問題。而這些基本上都可以透過適當的管理令其透明與合法化,台灣也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先進地區。
社論總結說,在景氣上,目前政府最大冀望是,股市上漲後的財富效果;但在享受今天股市財富效果的同時,別忘了,過去倘若沒有半導體及面板廠的大量投資,今天股市能有什麼標的物可以漲?就算期望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台灣也需把台灣旅遊環境做好,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因此,政府的政策焦點,能否由消費的爭議,分一些到投資的規劃與落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