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7日,雨後北京的夏天格外凉爽,在外交部外國記者新聞中心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共同組織下,來自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26個國家的50多名外國記者起了個大早,前往嚮往已久的北京航天城,這是北京西北郊一顆璀璨的明珠,這裏見證著中華民族飛天夢的實現。
從遠古“嫦娥奔月”的傳說到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從戰國時期詩人屈原面對長空發出的“天問”到明朝萬戶乘坐綁在一起的47支火箭首次嘗試飛向空中,中華民族對飛天的嚮往堅定而又執著。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直刺蒼穹,奔向浩瀚太空,“五千年飛天夢”終得實現。兩年後,“神舟六號”再次叩訪太空,續寫載人航天史新篇章。中國載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令華夏兒女爲之振奮,爲之驕傲,也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外國記者們抵達航天城後,就直奔綠樹掩映下的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沿樓梯拾級而上,尤如踏上天梯,直通蒼宇。到達三樓飛控中心觀禮台後,飛控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聲遠給大家介紹了中國航天工程和飛控中心的基本情况。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1992年1月正式啓動,由航天員系統、有效載荷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和回收搜救與著陸場系統七大系統組織,分三個階段實施載人航天發展戰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是中國載人航天任務的指揮調度、飛行控制、數據處理和信息交換中心,也是對外測控服務的一個窗口。幾年來,該中心出色地完成了四次“神舟號”無人飛船試驗任務和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幷逐漸形成了“團結協作、集智攻關、開拓創新、拼搏奮進”的精神。
從觀禮台可以看到二樓飛控大廳的四塊監控大屏幕。記者到場參觀時,屏幕還原了“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從發射到返回艙返回地面的整個場景,仿佛飛控大廳正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左邊屏幕清晰顯示艙內航天員活動情况,中間兩塊屏幕組成一幅世界地圖,反映飛船飛行軌道和飛船位置在地面的投影,右邊是三維模擬從太空視角看飛船飛行控制的真實效果。見此場景,記者們一舉起手中的相機、攝像機就放不下來,許多記者的攝像機就沒“休息”過,記錄下可觸及的每一“景色”,文字記者的筆頭更是在記事本上不停飛舞。
從觀禮台下到飛控大廳,記者們更是興奮不已,拍了左,又拍右,還不忘前後。張聲遠常務副主任向記者們簡要介紹了飛控大廳的功能。大廳正前方是四塊監控大屏幕,中央是飛控人員工作區域,由五排共100餘台分析監控系統工作站組成,主要分爲指揮區、决策區、監視區等五個區域,實時監視判斷飛船飛行狀態,飛控專家則據此做出决策,實施操作控制。置身于中國航天的“神經中樞”,記者們顯然是被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成就所折服,他們邊參觀邊討論,交流著各自掌握的中國航天知識,且贊嘆不已。要前往下一站參觀時,記者們依然流連忘返,幷紛紛相互拍照留念。
在飛控中心的活動結束後,記者們來到模擬器大樓。一進入大廳,記者們就被各種航天模擬器所吸引。爲了滿足記者們的好奇之心,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主動介紹了模似器基本情况。模擬器可以仿真神舟飛船運行環境及正常和异常的飛行程序,是航天員進行飛行任務與程序訓練的重要設施。記者們變著戲法,多角度、全方位地拍攝記錄,其中最受歡迎的“明星模擬器”當數模擬座艙和仿真飛船。有的沿懸梯由遠及近,模擬起航天員登艙;有的一會高一會低,一會前一會後給飛船“模特”拍“寫真”;有的則以模擬器爲背景現場作起了報道。
“航天英雄”楊利偉的到來無疑使採訪進入了高潮。記者們聽到中國飛天第一人的名字,一下子蜂涌而聚,把楊利偉圍在了中央,鏡頭全都對準了他。楊利偉向大家簡要介紹了他作爲中國首飛航天員執行“神舟五號”飛行任務的情况,以及他在聯合國總部出席“神舟五號”飛船搭載的聯合國旗幟展示儀式情况。他幷表示,發展載人航天,和平利用空間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作爲中國航天員,願與世界同行加强交流合作,開創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美好未來。隨後楊利偉回答了記者們關心的問題。“神六和神五感覺上有什麽不同嗎?”、“你何時再執行太空任務?”、“中國何時會有女航天員?”等等,記者們連珠炮般把問題拋向楊利偉。獨自遨游過太空的楊利偉平和地回答每一個問題。其中俄羅斯記者很細心,調侃似地問起楊利偉現在戴的手錶是不是首飛時的手錶。楊利偉不乏幽默地說,所戴手錶確是航天手錶,中國製造的飛亞達,但上過天的那塊早就進博物館了。
2個小時的參觀採訪轉瞬即逝,記者們意猶未盡,“太空邀游”的旅程讓他們一時難以把思緒從太空拉回地面。出了大樓,略駐足,呼吸一下綠茵叢中航天城清新的空氣,欣賞一下城內美景。巴士漸遠,回眸間,相信中國航天一定會“飛得更高”。(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