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史研究部高級項目主任周家建博士。(中評社 高映竹攝) |
中評社香港9月25日電(記者 高映竹)一般人多形容淪陷歲月水深火熱、民不聊生,但這是否是悲慘歷史所有呈現?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是研究部高級項目主任周家建博士接受中評社專訪,為我們還原一段香港在日佔時期的真像。
周家建指出的是,即使淪陷,社會的日程運作仍然循環不息,商業活動不會完全停頓。他說,“縱是環境惡略,市民大眾仍要繼續生活,因為人為求存活,會想盡辦法解決眼前的困境。”
面對糧食短缺,人們會想辦法去內地去採買豬牛,周家建說道,“數量可能不多,就一隻兩隻,但是已經是好大一件事了,可能還有蔬菜,就和今日的水貨客差不多,那時候我們就叫做貿易咯,香港九龍地方的人會找一些新界沒有的東西,所以糧食還是有的,都靠自己解決。”
他說,糧食可能會在某一日匱乏,但是終歸可以通過辦法解決。“比如說自己種,或者圈養家畜了比如兔雞鴨之類的,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好,可以用來吃。”
他在書中寫道,人民生活在吞聲忍語的環境下,只能依靠個人的意志,家庭的支持,以及朋輩的關懷來排遣心中的愁悶與哀痛。由此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結與互動,繼而必然產生商業、文化活動,當中包括消閒活動。
周家建還舉例解釋道,“香港03年SARS和07年的金融風暴,這段時間香港特別慘,市場環境蕭條,但是每到星期日茶樓裡飲早茶的市民依舊絡繹不絕等候排隊。”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社會不會簡單到僅僅只有悲慘而停滯不前。
周家建常常會這樣啟發他的學生,一枚硬幣不僅僅有正反面,還有第三面,就是厚度那一面。相同的道理,研究日治時期歷史,除了民不聊生,經濟停頓外還有什麼,儘管少,但不等於沒有,至少有馬跑,有舞跳,有歌唱,其次,消閒活動不少,但不等於很開心。
他談到,縱使“消閒活動”給人一種“吃喝玩樂”的印象,但內裡卻可能存在著屈辱和辛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