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世界日報:從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看美國外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8 11:28:33  


  中評社香港5月18日電/泰國《世界日報》今天發表題為“從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看美國外交”的社論,指出聯合國9日舉行選舉,選出了47國組成新的“人權理事會”,並將於6月10日召開第1次會議。這個“人權理事會”取代了飽受各方責難的“委員會”,名稱上僅1字之差,卻意味著機構的升格和標準的提高。不過,究其實際,改革的意義有限,毋寧說它仍是外交戰場上勾心鬥角的結果,新的理事會在維護人權的莊嚴課題上,究竟能有多少貢獻,目前仍難樂觀。

  社論指出,聯合國原該是人類追求和平、公義、自由的象徵,維護人權是其重要的使命之一。但理想主義無法完全避免現實利害的污染;每個國家都免不了有利用聯合國機構實現其自身利益的企圖。當初人權委員會成立的宗旨,何嘗不是正大光明,堂皇無比,然而,由於許多人權紀錄惡劣的國家參與其間,該會便成了聚訟紛紜、毫無績效的衙門,深受各方譴責,也拖累了聯合國的聲譽。

  由人權委員會升格為理事會,位階提升。同時,每1個理事國都必須得到3分之2的多數票方可當選,聯合國現有191會員國,參選的國家至少要獲得96票,才得坐上人權理事會的議席,較之過去過半數就可當選,門檻似乎是提高了,但仍祇是表面文章。

  社論表示,聯大9日舉行投票時,參選者63國的競選資料滿場飛,競爭相當激烈,拉票活動暗中較勁。原任委員國紀錄惡劣者如伊朗、委內瑞拉、蘇丹、利比亞、津巴布韋等10餘國,未能過關。顯示此番升級,已有淘汰劣者出局的作用。

  但當選的47國,並非盡屬優者,設在日內瓦的“聯合國觀察會”負責人分析,47國裡至少有6國都有嚴重違反人權的不良紀錄,理事會很可能是“換湯不換藥”;徒有升格之名,難望有改革之實。他所說的6國,包括古巴、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亞塞拜然。

  幸而新規章對這些剛出籠的理事國,有較為嚴格的規定。聯大主席瑞典籍的伊力亞森強調,聯合國建立了的原則,人權理事會的各理事國,都承諾經常檢討其本國國內的人權紀錄。理事國若能嚴於責己,就不會像過去蘇丹在會中阻擾國際調查的醜劇重演。

  在此次變動中,美國的動向令人注目。當聯大3月15日表決時,以170對4票通過成立新理事會,反對者是美國、以色列、帛琉、馬歇爾群島。9日的選舉,美國根本沒有參選。美國一向重視人權自由,甚至以人權為外交的指導原則,為何竟不角逐人權理事會的席位?理由究竟何在?

  首先要怪美國近年所犯的錯誤,主要的是在伊拉克境內阿布格萊布監獄中驚人的虐待事件,那些照片暴露了美軍紀律廢弛、罔顧人道的真相。又如古巴島上關達納摩美軍基地關押著數萬名“敵方人士”,既未審訊,又不准與外國接觸,與國際間寬待戰俘的精神大相逕庭,這2大缺失正在聯合國調查之中。擺開其他爭議不談,單這2案便使得美國很難拉到96票。美國有自知之明,避免落選之辱。

  美國是聯合國最有力的創始國與支持者,也是倡導人權最積極的大國之1,面臨當前窘境,應盡心檢討,不宜迴避拖延。虐俘之類醜聞,不應“將一切責任向下推”,責任要追究清楚,以儆未來。更重要的是,在“選票至上”的聯合國,美國更應努力追求“得道多助”,一意孤行的單邊主義,終將陷美國於孤立。美國必須突破冷戰時期的對抗心態,結合多數,善盡在世界論壇上弘揚人權、公義、自由的責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