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週刊封面故事:崛起中的越南,台商新樂園。 |
自從1986年宣布改革開放之後,越南這個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吸引台商一波接著一波進駐。許多台商靠著這片沃土滋養,不僅找到第二春,有的更一舉鹹魚翻生成為國際型企業,例如原本在台灣味精市場排名第三的味丹企業,靠著越南市場,大賺新台幣42億元,成為全球味精市占率第二名的國際企業;而自彰化發跡的東光工業,在台灣島內鋁門窗市場飽和的情況下,也是靠著「立足台灣,放眼越南」的策略,從小型企業蛻變為在越南上市的公司。
崛起中的越南,對大型企業、小型企業,甚至個體戶而言,到底存在什麼魔力?
「Mot Hai Ba,有!」(越語一、二、三,加油之意)的呼聲此起彼落,九月底,一場在越南第三大城蜆港舉行的慶豐集團VMEP機車廠協力廠商餐聚,五十多位慶豐集團台籍幹部、零件廠老闆和越籍的經銷商,入境隨俗地以越南獨特的乾杯方式相互拚酒,場面熱烈異常,連慶豐集團大家長黃世惠也「撩落去」,仰頭連喝了好幾杯醇烈的白乾。
熱情的台灣人碰上奔放的越南人,到最後甚至抱在一起相互擁吻,一片水乳交融的情境,VMEP資材研開發關係協理呂天福笑著說:「在越南,只有台商願意放下身段和越南人打成一片,甚至連政府官員私下也都愛找我們喝酒呢!」
經歷過威權統治和中國大陸半開放體制的洗禮,台商在社會主義掛帥的越南自然如魚得水,尤其是製造業。「台商幾乎都是以廠為家,二十四小時待命,相較於偏好住在城裡的日商、韓商,台商展現了十足的競爭力。」慶豐集團駐越南代表林偉傑觀察頗為深入。
事實上,自從一九八六年越南宣布改革開放以來,台商在越南公開的投資金額累積高達新台幣二千六百億元,僅次於新加坡,高居第二。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商務組組長陳志揚說,其實還有很多台商是透過免稅天堂紙上公司或以人頭轉進,若加計這些投資,台灣絕對超過三千三百億元新台幣,堪稱越南外資投資第一名。
新一波南進越南潮 台商投資金額約三千億元新台幣
自前年以來,隨著越南經濟起飛以及部分企業著眼於避險策略,從大陸轉進這個政治安定、風俗習慣相近,工資又比大陸便宜一半的國家;去年台灣投資越南的金額達四?五三億美元,創下東亞金融風暴以來的新紀錄,顯示新一波「南進越南潮」已悄悄啟動。
台灣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黃南輝說,他上個月才到台商開發的河內六百公頃高科技園區剪綵;十月中大同在胡志明市的新廠開幕,也受邀剪綵;未來還有千興不鏽鋼、仁寶電腦相繼投資,台商在越南投資設廠可說是絡繹不絕。「這波台資企業越南投資潮,和上一波最大的差別是企業規模從中小型轉為中大型。」
去年VMEP為母公司台灣上市公司三陽工業貢獻獲利十四億元,在胡志明市南邊從事新都心開發的中央貿開也賺了二十六億元,在越南建立龐大垂直和水平整合體系的味丹企業,其越南廠更賺了四十二億元。這批最早到越南打先鋒的台資企業,都已經開花結果,卻有更多台商想在這個新樂園賺錢。前越南台商總會會長林振宇指出,只要資金足夠,又不逃漏稅,雖然布局的時間比較長,但赴越南投資的台商很少不賺錢的。
勇敢走出去方能致勝 味丹靠越南年賺四十二億
說到布局越南,就不能不提到味丹企業,十四年前,當時在國內味精市場排名只能算是老三,次於味王、味全,然而味丹在越南建立全世界產能最大的發酵槽,利用當地便宜的木薯、糖蜜等原料,轉換成味精、工業澱粉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不但是越南當地第一品牌,如今更僅次於日本味之素,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二。
當年,董事長楊頭雄洞悉台灣市場畢竟有限,「勇敢走出去」才是致勝方針,他帶著現任味丹越南公司總經理王肇樹等人到世界各地考察,一度決定到上海設廠,然而,由於味精原料笨重、單價又低,運輸成本甚為關鍵,最後於是決定在越南的同奈省龍城縣投資設廠。
味丹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原料供應,而當時越南雖有種植木薯,但產量少,一畝只能生產十噸,農民根本無法賺錢,為此,味丹還和越南農業研究機構合作,改良開發新品種,當這種被稱之「味丹種苗」的新品種被開發出來,每畝產量可以提高到二十至二十五噸。
味丹還免費提供種苗,並無息貸款給當地農民購買機具、肥料,更重要的是提出「最低保證收購價」的政策,保證農民一定賺錢。農民眼見有利可圖,紛紛轉種木薯,而每年十一月至隔年四月產季,農民駕牛車、拼裝車、卡車運送木薯原料進廠,往往綿延數公里,蔚為當地奇觀。
除此之外,由於味丹決定大舉投資,正值越南被美國禁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因此政府給的優惠相當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味丹擁有私人碼頭,可供載重一萬二千噸的駁船裝卸。王肇樹強調運輸成本低,是味丹最大的優勢,也是致勝關鍵。
由於味丹提供最低保證收購價,且「有多少收多少」,木薯價格相當穩定,不像咖啡等農作物價格暴起暴落,不少農民成為十萬美元級的小富農。王肇樹估計,味丹在越南影響了四十萬人生計,因此,味丹也成為越南政府官員口中「農業轉型工業」的最佳範例。
相對於勇敢走出去的味丹,當年台灣味精市場龍頭味王,國際化腳步慢了好幾拍,最終因成本競爭力不足,不但讓出龍頭寶座,如今獲利更一年不如一年,令人不勝唏噓,難怪王肇樹說,「若沒有楊頭雄董事長當年的高瞻遠矚,味丹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小蝦米變為大鯨魚 東光工業淨利率達一五%
相較於味丹原本即屬於大企業,來自彰化北斗的寶緯工業,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小企業,它在越南所投資、專做鋁門窗的東光工業,跟隨越南持續成長的購買力,十年不到,目前已擁有同奈、海陽兩個廠,年營收達十三億元,且相對於國內電子業辛苦「保五」(毛利率五%),其淨利率竟高達一五%。而東光也即將名列在胡志明證券交易所掛牌的六家外資企業之一,可說是利用越南這塊肥美的市場,小蝦米變身大鯨魚的案例。
東光總經理詹勳霖指出,在越南做內銷市場,通路最重要!一九九六年東光正式決定在同奈設廠之前,已經透過代理商,從台灣進口鋁材,到當地組裝銷售,在熟悉市場之後,才決定設廠。
東光董事長劉振銘回憶,九○年決定到越南經營,起初並不順利,因不熟悉當地法令,兩度遭巨額罰款。另外,由於對當地經銷商的財力、信用不了解,幾乎採現金交易,市場一直打不開。直到七、八年後雙方熟悉之後,才有限度地放帳。同時在越南各地,無論是建材行或小賣店,由公司出錢免費送招牌,把東光「TK」的品牌打響,如今東光在全越南的市場占有率高達四○%,穩坐龍頭寶座。
至於母公司寶緯,把在台灣已屬成熟產品的鋁門窗,轉移至越南發展,而自身則轉型至半導體設備鋁擠型零件,每年營收也達十億元以上。以目前成績來看,寶緯集團「立足台灣、放眼越南」的策略可說是相當成功。
除了從事製造業的台商在越南外,還有一群資金有限的個體戶,把台灣比較先進的技術和行銷觀念帶進越南,在服務業同樣做得有聲有色。在胡志明市黎鴻峰路上,開設緣情婚紗攝影的石宜耿,九七年從競爭激烈的上海轉進越南,引進台灣
移植台灣套裝概念 緣情婚紗改變越南市場
石宜耿在台灣和友人合夥創辦現代經典婚紗攝影,後來也算是第一批進入大陸市場的先鋒,最輝煌時曾經擁有十三家店。無奈的是,他和大陸當地人合開的店,當合夥人或當地員工熟悉整套運作模式之後,不是吃掉他的股權,就是找各種藉口將他踢出去。十年前一次偶然機會,他到越南觀光,覺得越南很像當年尚未開發的大陸,婚紗攝影市場大有可為,因此,他決定把事業重心移至越南。
原本越南人結婚,租婚紗、拍照是分開處理,石宜耿引進台式套裝概念,訂出一套越南盾五百萬元(約新台幣九千元)的價格,客人聽到這麼貴,不免倒抽一口氣,而他說服的方法,是逐項算給客人聽:「租禮服一套越南盾一百多萬元,化妝六十到八十萬元,請攝影師坐車去拍照,總要花二百多萬吧!還要自己花錢買相簿,加一加不是要花越南盾五、六百萬?」「我們送精美手提包、相框,還有包裝得美美的相簿,你說哪個比較划算?」
當然,一開始為了壓低成本,石宜耿從台灣進口舊婚紗,新的只占三成,相簿、相框都是庫存品;不過越南人眩惑於精美的包裝和誇張的攝影技巧,逐漸接受包套婚紗的概念,緣情婚紗的生意相當興隆,但也引來當地業者的仿效。然而,由於語言不通的關係,越南當地同業都無法像石宜耿一樣,從台灣拿到便宜的底片和相簿,因此緣情迄今仍是胡志明市數一數二的婚紗攝影店,他笑說:「語言不通也有不通的好處,一些核心的競爭優勢,越南人比較難以掌握。」
不過面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石宜耿也決定轉進越南盾一千萬元以上、金字塔頂端的高價市場。這幾年,由於大量的越僑自海外歸國,娶了不少越南當地的女子,而相較於國外包套婚紗攝影動輒新台幣十萬元起跳,對緣情約二萬元的價格、但更精緻的服務多半能接受,每到暑假和農曆春節的兩大旺季,每天總有十組以上的越僑客人,一般時候每天也都有三、四組,「比起台北、上海,胡志明市競爭還算好啦!」石宜耿分析。
事實上,越南的婚姻、婦幼、教育市場的確大有可為,由於歷年戰亂不斷,據統計,越南二十五歲以下的人口占總數五○%,可以說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一個家庭有三、四個小孩也相當普遍。
由於越南曾被法國人統治過百年,多多少少感染了法國人的樂觀和浪漫,慶豐銀行胡志明市分行經理吳豐昌,就對越南人的驚人消費力感到不可思議。他指出,每天晚上,無論是高價位或低價位的餐廳,全都人滿為患,而每坪售價高達新台幣十萬元的住宅,許多越南人都是眨也不眨眼,抱著現金訂下來;然而光鮮亮麗的背後,卻隱藏不住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問題,普通越南住家,十幾坪大的房子,往往住著一家十幾口人,胡志明市、河內的無殼蝸牛不在少數。
現代和傳統、富裕與貧窮,就這麼交錯在胡志明市的街頭。除了婚紗以外,像是珍珠奶茶、永和豆漿、滷味也都有台灣人引進越南,而越南人對新的事物也勇於嘗試,石宜耿建議:「東西要有一定水準、不能太貴、要能讓當地人接受,是個體戶要在越南立足的三項準則。」不過,由於越南政府尚未開放買賣業給外國人經營,因此多數個體戶都是透過人頭設立公司,規模就很難做大。在越南投資十多年的台商余建華就指出,來越南開店,卻被人頭把公司吃掉,這種事情發生過太多了。
不過,今年年底,這項緊箍咒或有解套機會,越南計畫投資部外國投資局副局長阮春忠表示,年底前即將完成立法的(聯合企業法),只要法條中沒有限制的項目,外國人都可投資,越南政府希望藉此引進更多中小企業。
除了消費市場以外,越南的基礎建設幾乎是零,第一條高速公路今年十月才正式開通,迄今還沒有一個可停靠十萬噸級以上的深水港,鐵路系統也不發達,不過這也代表了蘊含了極大的商機。
越南即將加入東協 台商視為進軍東協灘頭堡
越南政府計畫二○○六年至二○一○年,斥資一千二百億美元於各項重大工程,對於水泥、鋼鐵、電線電纜等建材的需求自然可觀。
隨著越南即將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服務業開放的腳步加快,也將是台商的新機會,如正式進入越南市場才四年的保德信人壽,以兒童年金打響名號,如今市場占有率高達四成,直逼龍頭寶座。未來國內國泰人壽等壽險業者也可能取得執照,國內過度競爭的保險從業人員將有新出路。
明年越南可望加入東協自由貿易區,越南將是台商進軍五億人口的東協市場最適合的灘頭堡。被稱為「越南王」的慶豐集團董事長黃世惠語重心長地說,日本人在泰國投資五十年,要在越南重複投資是不可能的,台灣應該把握這個難得的契機,讓台商在越南的力量更茁壯,發揮更大的力量。
「越南有八千萬人口,有充足內需市場作為腹地,不像泰國、馬來西亞這麼成熟,市場還沒有完全發展,當然有很多商機。」黃世惠言語之中充滿了期待。
確實,隨著經濟起飛,市場又逐步開放,今天的越南,就好比三十年前的台灣、十年前的中國大陸,說是台商新樂園,可一點也不為過。
口惠而實不至的南向政策
雖然台商投資越南超過十六年,台灣又是越南第一大實質投資國,但對這個和台灣關係日漸密切的鄰近國家,國人卻是相當陌生。
「台灣大專院校有日語系、韓語系,卻沒有越語系,只有兩所東南亞研究所,要如何培養懂越南的人才?」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陳杉林建議,「教育部應提出一套獎勵政策,讓大專院校願意設立越南相關科系。」前越南台商總會會長林振宇也指出,他完全看不出政府有提出任何有系統的對越南、甚至對東南亞國家的外交政策,如何奢談南向?
在經濟部長任內積極推動南向政策的現任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指出,政府為鞏固邦交,把資源投注在中南美國家固然無可厚非,但對東南亞這個我們的後院,尤其是越南,必須積極重視,發展實質關係。高喊「新南向政策」的民進黨政府,若只有口惠而無實至,就白白可惜了這塊前人已耕耘十多年的市場。
冷清的胡志明交易所
最遲到明年初,大亞電線電纜、東光工業、大同奈米陶瓷、昌益陶瓷四家在越南投資的台資企業,即將在胡志明市證券交易所上市,原本搭不上關係的越南和台灣股市,有了第一次的接觸。
2000年胡志明市證交所才開張,目前有30家公司掛牌,多數為越南國營事業,主要產業包括銀行、食品、紡織以及旅館等,不過由於交易條件限制,交易相當冷清。9月26日早上9點半,記者造訪胡志明市證交所,50坪大小的交易室,十幾位穿著代表券商編號背心的交易員,不是在看報,就是在聊天,一派優閒的模樣。
這些交易員無所事事,最主要是因為股市一天只撮合兩盤,分別在早上9點到9點20分、10點到10點20分。而越南股市因為太淺碟、縱深不夠,外資操作綁手綁腳,多不願投入,「有些股票甚至買10萬美元就到投資上限了。」一位台資銀行主管表示。
其實,以越南每年高達7%以上的經濟成長率,本益比也多在10倍以下,只要股市政策更加開放,加上陸續有好公司掛牌,相當具有投資潛力。
胡志明市證交所總經理陳得勝表示,越南股市將持續開放政策,原本30%的外資持股上限,除少部分產業外,將提高到49%,這項新政策將在近期實施,而未來隨著更多企業轉換成股份制,也將有更多具吸引力的公司掛牌。
來源:《今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