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中越山水還相連
就目前的中國國際環境而言,周邊關系特別重要
秋冬之季,乍寒還暖,中國外交由此開始了一個新的“熱季”,這一“熱季”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對兩個社會主義鄰邦的訪問啟其端。
10月31日,胡錦濤在結束了對朝鮮的三天訪問後,轉赴越南,對越南進行同樣是為期三天的正式友好訪問。這是胡錦濤擔任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第一次訪問朝鮮和越南。
雲南大學社會科學處瞿健文教授長期關注東南亞政治,胡錦濤出訪兩國的消息引起了他濃厚的觀察興趣。
他說,有兩個因素使得這次訪問備受關注:一個是時間因素;另外一個,訪問對象交集著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的雙重因素──朝鮮和越南與中國擁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同時又都是中國的鄰國。
在直觀的意義之外,這次訪問還有更深的內涵,引起了瞿健文的思考:中國與朝鮮、越南曾經是“同志加兄弟”的關系,在世界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今天,如何來重新認識中國與兩國的關系,以適應變化了的世界?
良好氣氛下的出訪
2004年4月,金正日訪華期間曾邀請胡錦濤主席在方便的時候訪問朝鮮,胡錦濤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之後,胡錦濤何時回訪朝鮮一直是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
2005年2月,朝鮮宣布擁有核武器,此後朝核局勢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朝核局勢到了9月份終於得到緩和。9月19日,第四輪六方會談通過首份共同聲明,朝鮮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回到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下。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共同聲明的發表被普遍認為是解決朝核危機的一個重大進展。
無獨有偶,2005年正逢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55周年。在中聯部宣布胡錦濤訪朝的四天之後,即10月25日,朝鮮黨政軍、政府各部門、中國駐朝鮮大使館在平壤市牡丹峰麓的朝中友誼塔舉行活動,出席活動的包括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副委員長楊亨燮等朝鮮高層領導。
同一日,朝鮮勞動黨中央機關報《勞動新聞》在頭版發表社論,盛讚志願軍將士的豐功偉績,高度評價朝中友誼不斷向前發展。
張璉瑰認為,六方會談取得重要進展以及朝鮮方面對志願軍的高度評價,都為胡錦濤訪朝創造了一個良好氣氛。
周邊關系特別重要
在瞿健文看來,這次訪問的時機很值得思考。首先,中國剛剛召開了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並審議通過了“十一五”規劃建議。“十一五”規劃為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制定了藍圖,而要實現這一藍圖則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其實在胡錦濤出訪兩國之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0月底剛剛赴莫斯科出席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四次會議。而在訪問兩國之後,胡錦濤還將於11月8日開始對英國、德國、西班牙、韓國四國進行訪問。此後,溫家寶還會訪問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
外界輿論認為,這樣密集的訪問,既有歐洲,也有亞洲;既有東歐,也有西歐;既有大國,也有小國;既有鄰國,也有遠邦,體現了中國的全方位務實外交戰略。種種努力折射出中國高層打造一個有利於中國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的強烈訴求。
而鞏固和發展與鄰國的友好合作關系,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層面。
“就目前中國的國際環境而言,大國關系中,中日關系持續惡化,中美關系也有著種種起伏,在這種情況下,周邊關系特別重要。”瞿健文說。
促進多邊外交
10月24日,朝鮮外務省發言人在平壤表示,朝鮮將按照第四輪六方會談中各方的約定,在11月上旬如期參加第五輪六方會談。
這被瞿健文看作是這次出訪時機的另一個微妙之處。“在會談重啟之前,中國需要與朝鮮進行溝通。”
觀察家指出,第四輪六方會談雖然取得了成果,但離真正實現朝核問題的解決仍然很遠。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任石源華對《望東方周刊》表示,要貫徹共同聲明還比較困難,朝核問題有可能長期化。
事實上,在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通過的第二日,朝鮮外務省即發表聲明表示,在朝鮮重新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前,美國應該首先向朝鮮提供輕水反應堆。對此,美國立即指出這與共同聲明相違背。
24日,朝鮮在表示將如期重返六方會談的同時也指責美國破壞會談成果,並警告說,美方的行為可能使《共同聲明》面臨失效的危險。而美國國務卿賴斯則警告朝方在下一輪會談中“不要再提新條件”。
張璉瑰認為,接下來的第五輪六方會談將要涉及各種實質性問題,而美國方面有個時間表,年底前一定要有個成果,因此下一輪會談將可能是真正的攤牌時刻。
維持朝鮮半島的穩定、和平解決朝核危機是中國積極斡旋六方會談的最終目標。外界評論說,胡錦濤的訪問有利於推動朝核問題的解決。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艾雷利也表示,希望胡主席的訪問能加快六方會談的進展。
巧合的是,11月17日,美國總統布什將抵達韓國,參與18、19兩日的釜山APEC峰會,之後於19日訪問中國,與胡錦濤會談。美國媒體認為朝核問題將是兩國元首會談的重要議題之一。
張璉瑰認為,這使得胡錦濤出訪朝鮮的時機更為引人矚目。“一方面,訪問顯示出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友好;另一方面,最近美國高官密集訪問中國,尤其是拉姆斯菲爾德訪華體現出美國對華政策正在醞釀調整,此時中國加強與朝鮮、越南的關系,在對美外交中也更有利。”
由地緣政治到地緣經濟
今年是朝鮮勞動黨成立60周年,10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致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祝賀電文中說:“中朝傳統友誼是老一輩領導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倍加珍惜、世代傳承,更需要我們繼往開來、不斷發展。這符合中朝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有利於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之前,7月19日,胡錦濤主席在與來訪的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會晤時說,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兩國幾代領導人的精心培育和推動下,中越傳統友誼不斷發展。
“傳統友誼”一詞牽動著中朝、中越關系中無數尚未遠去的歲月記憶。在一個歷史時期,它代表“血濃於水”的共同戰鬥經歷,也代表“同志加兄弟”的情誼。
不過,專家們指出,那時的中朝、中越友誼,在某種程度上被打上了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壘的“冷戰色彩”,而當下的中朝、中越友誼是一種既繼承歷史又超越歷史的新型友誼。
朝鮮和越南,一個在中國東北,一個在中國東南,在傳統上被認為是中國地緣政治的兩大方向。在上世紀50─70年代的特定條件下,中國與朝鮮、中國與越南更是意識形態及地緣政治的生死盟友。
與此巧合的是,上個世紀新中國的兩次出兵境外正好是這兩個方向。
在兩次戰爭中,美國把朝鮮和越南作為遏制共產主義的地緣橋頭堡,而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背後則是毛澤東“唇亡齒寒”、“戶破堂危”的戰略判斷。
但地緣政治理論往往是不可靠的,中蘇關系破裂後,中越這一對曾經的盟友,一度兵戈相向。
張璉瑰說,現在仍然有一種觀點認為朝鮮、越南是中國的地緣政治屏障,這種觀點是帶有冷戰思維的過時觀念。“在現代化的軍事條件下,如果真的有哪個國家要威脅甚至攻擊中國,根本沒有必要陳兵中國邊境。”
而瞿健文認為,這種觀念不論對朝鮮還是越南都是不公正的,中朝、中越正在建立的是一種平等、合作、共富的關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振明則告訴《望東方周刊》:“中越關系正在由過去地緣政治的需要轉變為地緣經濟的需要。”
中國與東盟正致力於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越南是東盟國家中少數幾個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之一,朱振明說,中國要開拓東南亞市場,越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而越南也願意把自己定位為中國通往東盟腹地的通道。
2004年5月,越南總理潘文凱來華訪問,提出中越合作建設“兩廊一圈”的建議,“兩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兩個經濟走廊和“環北部灣經濟圈”。這一構想恰好能彌補東亞環太平洋經濟帶在中國與東盟交界處斷裂的缺陷,因此受到中國的高度重視。
與此相呼應的是,包括越南和中國雲南、廣西兩省區在內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已經成為國際經濟次區域合作成功的典范。
朱振明說,如今的中越關系正在走向“共贏”。
“中朝、中越關系正在以各自的國家利益為基軸,由特殊的意識形態盟友變為正常的國家關系,由地緣政治盟友變為地緣經濟的需求,這是一個健康的方向。”張璉瑰說。
走向社會主義繁榮昌盛的選擇
事實上,從冷戰後期開始,中國、越南就開始重新尋求自己的國家利益定位,並影響到它們的外交策略。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被確定為國家建設的中心,中國的外交政策也隨之進行調整,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多次強調,陣營、大家庭、集團政治等都不好,應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發展國家關系。
意識形態不再是中國外交劃線的標準。1992年,中國與韓國實現建交,引起了世界的矚目。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外交政策也不斷作出調整,而調整的宗旨是國家利益的維護和增長,以及營造有利於中國經濟建設的和諧國際環境。
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定“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隨後在2003年,中國進一步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
張璉瑰說:“如果一個國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上,那麼它的外交政策一定是和平、合作的。”
中國斡旋六方會談,力促朝核危機和平解決契合這一路徑,中越關系由不愉快到合作也同樣契合這一路徑。
與此同時,越南和朝鮮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1986年12月,“革新政策”計劃的提出標志著越南改革的開始。歷時10年的“革新”使越南的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也使越南的外交走向和平與合作。
今年3月14日,中國、越南、菲律賓三國的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在海洋能源勘探開發問題上邁出了歷史性、實質性的一步。而之前,中越兩國簽署了《陸地邊界條約》、《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以合作化解糾紛。
朝鮮也開始尋求國家利益的重新定位,2002年1月1日,朝鮮領導人金正日提出了“強盛國家”的號召,意味著朝鮮正式走上了經濟改革之路。
中國樂見其成,2005年10月9日,由中國政府援建、由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親自命名的“大安友誼玻璃廠”竣工。“中國援建玻璃廠反映了中國希望推動朝鮮改革和融入國際社會的願望。”瞿健文說。
張璉瑰認為,目前朝鮮處於一個關鍵時刻,經濟仍存在困難,西方社會對朝鮮政局有各種各樣的猜測。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沈驥如對《望東方周刊》表示,胡錦濤的訪問是中國落實“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的重要舉措,可以推動中朝、中越的新友誼。
更多的分析人士認為,這三個社會主義國家,經過重重艱難險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佔有了重要的地位。它們根據各自國情,作出了發展道路的選擇,已經展示出了新的奮發向上面貌。它們之間的交流、對話與合作,對於探索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的新模式,有著耐人尋味的深意。-
往事難以塵封
西貢解放的那一天,他在日記裡寫道:“聞西貢解放,喜悅一場,特作詩賀之”
1951年,17歲的安徽農村青年楊平源第一次踏出國門,同行的還有幾個老鄉。
54年後,楊平源還清楚地記得他們當時的興奮和激動:“剛剛參軍就能去朝鮮抗美援朝,幫助朝鮮打美國侵略者,是件光榮的事情。”
他不能忘懷阿媽妮看他的眼神
如今,已經在南京生活多年的楊平源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活動,就是參加一些當年抗美援朝志願軍的聯誼活動。曾經是南京抗美援朝志願軍聯誼會第一屆會長的他,每次都不辭辛勞舉辦一些活動。其中,他最重視的就是到學校去做關於志願軍的報告。
當年和他一起參軍去朝鮮的老鄉,幾乎都沒有能夠回來。楊平源本人也是帶著殘缺的身體回來的。在上甘嶺的戰役中,他的左胳膊上半部分被打壞了,傷口有12厘米長6厘米寬,後來被定為二等一級殘廢。但當時年輕的楊平源恢復得不錯,回國治療一段時間後,又回到了朝鮮戰場。
“我們15軍打上甘嶺戰役非常有名。”老人非常自豪。
電影《上甘嶺》他看了好幾遍。他說,電影有的地方和真實的場景很像,比如當時敵人封鎖交通線,戰士們沒有水喝,嘴唇幹裂,只好派人去打水。但往往是在取到水回到陣地的路上,被敵人發現、打死了,水流了一地。
只是,和真實的戰場相比,電影有些過於浪漫。在楊平源的記憶中,當時沒有衛生員美妙的歌聲,只有戰士們自己唱各種歌曲。戰鬥很殘酷,條件非常艱苦,一些傷病員常常因為缺少醫藥而化膿。這種時候,為了減少傷口疼痛和自我安慰,很多戰友都唱起了歌曲。
部隊在休養的時候,楊平源他們和當地老百姓也有過接觸。“開始他們對我們不理解,有些害怕,後來看到我們是真心實意幫助他們後──比如給他們治病,老百姓就自願,甚至有組織地給我們送彈藥、抬擔架,關系非常好。”
有位朝鮮的阿媽妮(朝鮮語中的“媽媽”)給當時離家在外的青年楊平源很深的印象,以至於在50多年後的今天,他仍然能清晰地回憶起當時的真實感覺。 那一天,楊平源去井裡打水。在取水回來的路上,頭上頂著一個能裝四五十斤水的大罐子的楊平源不幸摔倒了,罐子也摔破了。更倒霉的是,那個罐子是向當地的一位阿媽妮借的。
擔心違反紀律,楊平源急忙跑回自己的宿舍,把自己的口糧──14斤高粱米──倒了一半在口袋裡,送到那位阿媽妮家作為賠償。 盡管只能聽懂有限幾個朝語詞匯,可楊平源還是從阿媽妮的手勢中,知道了阿媽妮不要他的賠償。一番推來讓去後,楊平源不得不把高粱米又帶了回來。
而真正讓他不能忘懷的,是阿媽妮看他的那種眼神,那種只有在自己母親眼中出現的憐惜。“我知道,阿媽妮舍不得要我的賠償。”那時,由於供給線被敵人飛機封鎖,戰士幾天吃不上飯是常有的事情。
2002年4月,應朝鮮社會主義青年同盟的邀請,楊平源和其他20多個志願軍一起,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朝鮮。在朝鮮老人看他們的目光中,楊平源又一次想起了幾十年前的那位阿媽妮。 (二之一、未完) |